0%

过王濬墓

2025年07月05日

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不观松柏茂,空馀荆棘场。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隆基

译文

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
吴国分裂于牛斗星域,晋朝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
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他受命出征时敌国已衰败,功勋卓著却名声未显扬。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
身居高位却未尽善尽美,自夸功劳反招致祸殃。
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昔日的长戟如今在何方?只剩孤坟静卧在路旁。
不观松柏茂,空馀荆棘场。
不见松柏郁郁葱葱,唯有荆棘丛生荒凉。
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可叹坟前悬剑的典故,谁还识得梦刀吉兆祥?

词语注释

龙骧(lóng xiāng):晋代将军名号,喻指王濬
策勋:记录功勋
矜功:夸耀功劳
悬剑陇:典出季札挂剑,喻守诺重义
梦刀祥:指王濬梦三刀悬梁而升官的吉兆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长江水依旧拍打着建业城垣的旧基。诗人行经王濬墓前,见荒草萋萋,残碑半没,不禁抚今追昔。当年龙骧将军破吴的壮举,已随江雾散去三百年矣。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受命在益州建造楼船,木屑蔽江而下。吴人用铁锁横江,他却以火炬熔链,直抵石头城下。孙皓肉袒出降时,那"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盛况,何等煊赫!然《晋书》载其"既克之后,勋不酬庸",杜预、王浑争功于前,贾充谗构于后,竟使平吴首功之将"抚剑东顾,而志已驰矣"。

诗人凝视墓前零落的长戟残片——昔年千寻铁锁沉江底的金戈铁马,今竟化作牧童指间的锈铁。松柏未茂而荆棘先生的景象,恰似《资治通鉴》所记王濬晚年"每谒见,言及平吴事,未尝不恨"。墓旁悬剑之陇犹在,谁还记得当年他梦三刀悬梁的祥瑞?《晋书·王濬传》载其"夜梦悬三刀于梁上,须臾又益一刀",解者曰"三刀为州字,又益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果应其兆。

江风掠过坟头衰草,仿佛传来太康元年(280年)的凯旋鼓角。诗人拾起一枚生锈的箭簇,突然懂得:历史终究是柄双刃剑,能劈开长江天堑,却斩不断功名场中的藤蔓纠缠。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历史感慨与苍凉的意象群,构建了一幅英雄身后寂寞的画卷。诗人途经西晋名将王濬之墓,借古抒怀,通过多重艺术手法展现了功名虚幻的永恒命题。

意象的衰飒与象征
"长戟"与"孤坟"的并置形成强烈反差,冷兵器时代的荣耀符号终被荒冢吞噬。松柏作为墓树常青的象征在此缺席,唯余"荆棘场"的杂乱荒芜,暗喻历史对英雄的遗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联:"以物象的衰败暗示功业的湮灭,比直叙更具震撼力"。特别是"悬剑陇"的典故(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将季札挂剑的知音之悼转化为无人识剑的悲凉,使物质性意象承载着精神失落的双重隐喻。

情感的层递与矛盾
开篇用"牛斗""龙骧"的星象与战马意象烘托王濬破吴之功,却在三、四句陡然转折。"名不彰"三字道出封赏不公的历史公案,唐代文学研究会傅璇琮指出:"此暗含左思《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愤懑"。五、六句更以"矜功自伤"的判词展现复杂态度,既惋惜其居功招祸,又暗讽政治生态的残酷。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矛盾情感"折射出唐代士人对功成身退理想的集体焦虑"。

时空的并置艺术
诗人巧妙编织多重时间维度:辉煌的战争记忆("受任敌已灭")与凄凉的现实施场("孤坟此路傍")形成蒙太奇式拼接。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在《唐诗时空观研究》中盛赞:"'梦刀祥'(典出《晋书》王濬梦三刀悬梁)的吉兆与'荆棘场'的实景构成因果逆转,完成从神话时间到历史时间的解构"。这种时空错位强化了盛衰无常的幻灭感。

全诗最终升华为对历史评价体系的深刻质疑。"谁识"的反诘不仅是悼念王濬,更是对所有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英雄发出的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惋。正如莫砺锋《唐诗宋词十五讲》所言:"在墓碣荆棘间,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权力与记忆博弈的永恒寓言。"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五言短古中寓雄浑之气,'长戟今何在'一问,顿挫有力,直指功名虚幻本质。结句'梦刀祥'用典精微,将王濬平吴之功与身后寂寥作比,深得咏史三昧。"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十字,道尽古今将相荣辱之辩证。墓前松柏荆棘之象,实乃史笔与诗心交融之妙境。"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此诗以金石之笔写沧桑之感,'叹嗟悬剑陇'暗用季札挂剑典,使三百年前王濬墓前的荒烟蔓草,顿成千年历史悲慨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