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度蒲津关

2025年07月05日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隆基

译文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
晨钟暮鼓中天色渐明,山河辽阔一览无余。
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銮铃轻响离开蒲坂城,旌旗飞扬进入秦地境。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地势险要关隘更显雄伟,天平军镇依旧气势雄浑。
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春至渡口树木郁郁葱葱,月落时分哨所人去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
骏马毛色映着朝霞,鸡鸣声随着晨风飘散。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只愿天下常享太平,不必再持符传过险关。

词语注释

严更:指夜间报更的鼓声。
鸣銮(luán):古代帝王车驾上的铃铛,此处指代车驾。
蒲坂(pú bǎn):古地名,今山西永济西。
旆(pèi):古代旗帜末端状如燕尾的垂饰,泛指旌旗。
繻(xū):古代作通行证用的帛,上写字,分成两半,过关时验合。

创作背景

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启程,浩浩荡荡奔赴泰山封禅。这场承载着"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盛典,在帝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诗人李隆基途经蒲津关时,正值岁暮春初的微妙时节,雄关漫道的壮景与王朝鼎盛的气象在晨光中交融,遂有《早度蒲津关》这首气象恢弘的应制之作。

蒲津关作为黄河要冲,自古便是"秦晋之喉"。当銮驾行至这座见证过无数烽烟的关隘时,晨曦中的钟鼓声正穿透薄雾。诗人立于关城之上,但见山河脉络在朝暉中渐次分明,铁索连舟的浮桥横跨冰凌初解的黄河,戍楼残月与返青的津树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印。此情此景,令深谙治道的帝王思绪万千——昔日汉武经此需验符传(繻),而今开元盛世"小邑犹藏万家室",这"非复候繻同"的感慨,实则是对"常道泰"政治理想的诗意宣言。

诗中"飞旆入秦中"的昂扬笔调,暗合《旧唐书》所载封禅队伍"千乘万骑,云动雾合"的盛况。而"天平镇尚雄"的深意,恰与《唐会要》记载的蒲津关改造工程相呼应:开元年间朝廷在此铸铁牛、连舟为桥,将天险化作通途。当鸡鸣声破晓风而来,马鞍凝霜映着晨光,这首诞生在帝国上升期的诗篇,已然超越寻常的巡幸之作,成为盛唐气象的绝妙注脚。

赏析

晨光中的山河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恢弘与静谧交织的壮美画卷。首联"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以声画并置的手法,将报晓的更鼓声与豁然开朗的视野结合,构成时空交错的立体图景。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联"气象浑成,得盛唐骨相",钟鼓的庄严与山河的苍茫,共同营造出大唐帝国清晨的雄浑气度。

诗人以"鸣銮""飞旆"的动感意象勾勒出使节行列的威仪,蒲津关的险要地势在"地险关逾壮"五字中得以凸显。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天平镇尚雄"句:"'尚'字下得极有斤两,既写镇守之雄固,更暗含历史沧桑之感"。春树与戍楼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合"字写尽草木葱茏之态,"空"字道破边关安宁之状,月光下的空寂戍楼成为盛唐治世的诗意注脚。

颈联"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堪称诗眼,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分'字活画出晨曦中马队的光影斑驳,'逐'字使鸡鸣声具象可触"。马背折射的晨光与随风飘散的鸡鸣,构成视听通感的艺术境界,将边关清晨的生机盎然刻画得淋漓尽致。

结句"所希常道泰"道出诗人对长治久安的殷切期盼,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认为此句"温柔敦厚,得风人之旨"。全诗以蒲津关为窗口,既展现"秦中自古帝王州"的地理雄姿,又通过"月落戍楼空"的静谧画面,折射出开元时期"烽燧不惊"的太平景象。诗人将帝国气象融入晨昏变幻的自然描写,在雄关险隘中寄托着对盛世永续的深沉期许。

点评

名家点评

唐代诗人李峤的《早度蒲津关》以雄浑笔力勾勒出蒲津关的险峻壮美,字里行间透露出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二句,骨力开张,如铸铁柱于黄河之畔,得边塞诗之三昧。"诗中"鸣銮""飞旆"的动势描写,与"津树合""戍楼空"的静景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时空驾驭能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尾联的升华:"'所希常道泰'五字,将边关雄景收束于治世之思,犹画龙点睛,使全篇精神毕现。"诗中"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一联,被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为:"十字写尽黎明度关之态,光影声韵交织,非亲历者不能道此。"那晨光中马鬃闪耀的色彩层次,与鸡鸣声在晓风中飘散的听觉感受,构成极具张力的通感画面。

全诗四十字间,山河险隘与王朝气象相融,既有"春来津树合"的柔美笔致,又见"天平镇尚雄"的刚健风骨。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之于边塞,非止摹形绘状,实乃以地理之险峻写胸中之块垒,李峤此作可谓得之。"诗中戍楼残月与太平祈愿的并置,恰是盛唐诗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