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启程,浩浩荡荡奔赴泰山封禅。这场承载着"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盛典,在帝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诗人李隆基途经蒲津关时,正值岁暮春初的微妙时节,雄关漫道的壮景与王朝鼎盛的气象在晨光中交融,遂有《早度蒲津关》这首气象恢弘的应制之作。
蒲津关作为黄河要冲,自古便是"秦晋之喉"。当銮驾行至这座见证过无数烽烟的关隘时,晨曦中的钟鼓声正穿透薄雾。诗人立于关城之上,但见山河脉络在朝暉中渐次分明,铁索连舟的浮桥横跨冰凌初解的黄河,戍楼残月与返青的津树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印。此情此景,令深谙治道的帝王思绪万千——昔日汉武经此需验符传(繻),而今开元盛世"小邑犹藏万家室",这"非复候繻同"的感慨,实则是对"常道泰"政治理想的诗意宣言。
诗中"飞旆入秦中"的昂扬笔调,暗合《旧唐书》所载封禅队伍"千乘万骑,云动雾合"的盛况。而"天平镇尚雄"的深意,恰与《唐会要》记载的蒲津关改造工程相呼应:开元年间朝廷在此铸铁牛、连舟为桥,将天险化作通途。当鸡鸣声破晓风而来,马鞍凝霜映着晨光,这首诞生在帝国上升期的诗篇,已然超越寻常的巡幸之作,成为盛唐气象的绝妙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