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2025年07月05日

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
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隆基

译文

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春日从宫苑出游远眺(太子时期所作)
三阳丽景早芳辰
三阳开泰,美景映照着早春的良辰
四序佳园物候新
四季更迭,皇家园林里万物焕然一新
梅花百树障去路
百株梅树繁花似锦,仿佛阻隔了去路
垂柳千条暗回津
千条垂柳丝绦低垂,隐约遮掩了渡口
鸟飞直为惊风叶
飞鸟惊起,只因风吹叶动
鱼没都由怯岸人
鱼儿潜游,皆因畏惧岸边人影
惟愿圣主南山寿
只愿圣明君主寿比南山
何愁不赏万年春
何必忧愁不能共享这万年长春

词语注释

三阳:指春天。古人以冬至后阳气初生为'一阳',腊月为'二阳',正月为'三阳'
芳辰:美好的时辰,指春日
四序:四季
物候:自然界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回津:迂回的渡口。津,渡口
圣主:对皇帝的尊称
南山寿:典出《诗经》'如南山之寿',比喻长寿

创作背景

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的一个早春,年轻的李显以太子身份漫步东宫禁苑。彼时武后临朝称制已逾十载,这位未来中宗笔下流淌的春景,实则暗藏微妙的政治隐喻。三阳开泰的祥瑞景象里,"梅花百树障去路"的构图,恰似当时错综复杂的朝局——武氏一族如梅林般横亘在李氏子孙通往权力之途。

垂柳千条掩映的曲径回津,令人想起东宫属官们"柳营"的别称。那些在春风中惊飞的鸟雀,或许正是李显自身处境的写照:史载其"每临朝,武后必垂帘于后",太子言行皆在母后鹰目注视之下。而"鱼没都由怯岸人"之句,恰与《旧唐书》所载"时宫中数有怪变"的记载形成互文,道尽李唐宗室在武周革命前夜如池鱼般惊惶的生存状态。

末联"惟愿圣主南山寿"的颂圣之辞,实为储君在政治高压下的生存智慧。据《资治通鉴》载,此时期李显"尤畏母后",诗中刻意将"圣主"与"南山寿"并置,既符合太子身份应有的孝道表达,又巧妙回避了对实际掌权者的直接评价。那个"万年春"的期许,在公元680年的政治语境中,更像是李氏皇族对武周阴云下春归大地的深切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游园为切入点,展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风貌。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描摹,将园林春景转化为流动的审美体验,其中"三阳丽景早芳辰"一句,《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三阳'典出《周易》,暗含天地交泰之意,诗人以此开篇,既点明时令,又赋予自然景象以哲学意蕴"。

意象经营上呈现鲜明的空间层次感。近景处"梅花百树障去路"与中景"垂柳千条暗回津"构成视觉屏障,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障'与'暗'字用得极妙,既写花树之密,又暗含太子身份出游时仪仗森严的象征意味"。而"鸟飞""鱼没"的动态描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状物之工,已达'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境界,飞鸟惊叶、游鱼避人的细节,将物我交感写得生机盎然"。

情感表达呈现出双重维度。表面是典型的应制诗套路,"惟愿圣主南山寿"符合《唐音癸签》所说的"初唐应制体例",但台湾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独具慧眼:"'何愁不赏万年春'句,在颂圣表象下暗藏机锋。'愁'字微妙,既是对圣寿的祝愿,又隐约透露出青年太子对政治前途的隐忧"。

诗歌艺术手法上承袭六朝余韵而有所突破。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垂柳千条句明显化用庾信'河边弱柳百丈枝',但改静观为动态,变物象为情境,体现唐诗对前代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结句的"万年春"意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将物理之春升华为政治之春,完成从自然审美到政治抒怀的转换,这种处理方式成为盛唐应制诗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太子之尊而能体物入微,'鸟飞'、'鱼没'二句尤见观察之精。结句转承自然,既合储君身份,复得风雅之正。"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梅花障路'、'垂柳暗津'八字已写尽春园妙境。后四句由景入情,鱼鸟之态与仁民之心相映成趣,帝王家气象自与寻常诗人不同。"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独赏其修辞:"'惊风叶'、'怯岸人'六字最耐咀嚼。风本无惊,因叶而动;人未必怯,观鱼而疑。此乃诗中活句,非深谙物理人情者不能道。"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特别推崇诗中比兴手法:"前六句铺陈春景如锦绣画卷,末二句忽以南山为喻,将个人游观升华为家国祈愿。小中见大,正是初唐宫廷诗高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