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次陕州创作背景
大历四年(769年)的深秋,诗人独孤及自江淮入京述职,途经陕州时写下这首五律。陕州作为周代"二陕"分界之地,东接崤函险道,西连关中平原,自古便是"襟带两京"的锁钥重镇。
诗人驻足于陕塬古道,但见:
- 地理形胜:三秦故地的余脉在此渐次消隐,虢国旧壤的峭壁如屏风般分割东西,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成天然疆界。
- 历史遗痕:道旁古棠树犹存召公甘棠遗爱,田间阡陌间仿佛可见虞芮两国让畔的谦和之风。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立柱虽已湮没,但"陕西"地名却由此永铸。
- 时代况味:安史之乱后的陕州城堞尚带烽烟痕迹,而洛阳方向传来的胡笳声,正应和着诗人"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的忧思。此时唐王朝虽已收复两京,但河朔藩镇割据之势已成,诗中"风俗限西东"之叹,实为对帝国分裂隐忧的深刻洞察。
当诗人遥望东去洛阳的官道,盛唐时期"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盛况已化作烟云,唯余中晚唐之交的苍茫暮色笼罩着这片承载着周礼遗韵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