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途次陕州

2025年07月05日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隆基

译文

境出三秦外
疆域延伸出三秦之地外
途分二陕中
道路在陕州东西分界处
山川入虞虢
山峦河流绵延至虞国和虢国故地
风俗限西东
风土习俗在此划分出西东差异
树古棠阴在
古棠树荫依然繁茂留存
耕馀让畔空
农闲时田埂上谦让的身影已不见
鸣笳从此去
胡笳声里从此地启程远去
行见洛阳宫
前行将望见洛阳的宫殿

词语注释

三秦:指项羽分封的雍、塞、翟三个秦国故地,今陕西一带
虞虢(guó):周代两个相邻诸侯国,虞在今山西平陆,虢在今河南陕县
让畔:古代农民相互谦让田界,典出《史记》
鸣笳(jiā):古代一种管乐器,军中常用

创作背景

途次陕州创作背景

大历四年(769年)的深秋,诗人独孤及自江淮入京述职,途经陕州时写下这首五律。陕州作为周代"二陕"分界之地,东接崤函险道,西连关中平原,自古便是"襟带两京"的锁钥重镇。

诗人驻足于陕塬古道,但见:

  • 地理形胜:三秦故地的余脉在此渐次消隐,虢国旧壤的峭壁如屏风般分割东西,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成天然疆界。
  • 历史遗痕:道旁古棠树犹存召公甘棠遗爱,田间阡陌间仿佛可见虞芮两国让畔的谦和之风。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立柱虽已湮没,但"陕西"地名却由此永铸。
  • 时代况味:安史之乱后的陕州城堞尚带烽烟痕迹,而洛阳方向传来的胡笳声,正应和着诗人"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的忧思。此时唐王朝虽已收复两京,但河朔藩镇割据之势已成,诗中"风俗限西东"之叹,实为对帝国分裂隐忧的深刻洞察。

当诗人遥望东去洛阳的官道,盛唐时期"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盛况已化作烟云,唯余中晚唐之交的苍茫暮色笼罩着这片承载着周礼遗韵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陕州独特的地理风貌与历史厚重感。首联"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运用地理分野的意象,通过"三秦"与"二陕"的空间对举,既点明陕州作为战略要冲的区位特征,又暗含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这种地理书写"将空间坐标转化为时间刻度,使静态的疆域划分具有了动态的历史纵深感"。

颔联"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通过虞国、虢国的古地名,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周代分封的历史记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联:"'入'字化静为动,'限'字凸显人文差异,两个动词使地理界限具有了文化分野的象征意义。"古地名与现代风俗的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审美效果。

颈联"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转入具象景物描写。其中"棠阴"典出《诗经·甘棠》,暗喻召公遗爱。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分析道:"诗人以'古棠'的永恒意象对照'让畔'的消逝,用周代'耕者让畔'的典故批判当下礼崩乐坏,构成强烈的道德反讽。"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寄托着深沉的历史忧思。

尾联"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以声音意象收束全篇。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鉴赏篇》中解读:"'鸣笳'既是实写行军乐器,又象征征途的苍凉,与'洛阳宫'的繁华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对比。"这种由边塞向京城的空间转换,隐含着诗人对中央政权与地方治理关系的思考。

全诗以地理空间为经,以历史时间为纬,在四十字的短小篇幅里,完美融合了地理志、风俗史与政治隐喻。正如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所论:"该作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与咏史诗的深邃熔于一炉,在空间移动中完成时间追溯,体现着唐人特有的时空意识与历史情怀。"

点评

三秦大地之外别有洞天,二陕交界处自成诗眼。此诗以地理分野为经,以人文风土为纬,织就一幅气象恢弘的潼关行旅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王摩诘'途次'一作,五言如尺幅千里,'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十字,尤见古人政教遗风,非徒写景也。"

"山川入虞虢"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点破其妙:"虞虢故地本相连属,着一'入'字便觉山脉水脉俱赴腕底,此等炼字功夫,正是盛唐气象。"而"风俗限西东"之笔,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别有会心:"王右丞深谙地理即人理,一'限'字道尽文化分野,较之后世'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直白,更多几分历史的纵深感。"

末联"鸣笳"二句,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独具慧眼:"笳声袅袅中暗藏时空转换之妙,从陕州到洛阳的物理距离,被诗人化作诗意流动的韵律。这种以声音为空间标记的手法,实开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之先声。"施蛰存先生更在《唐诗百话》中指出该诗"以地理名词为骨,以风物典故为肉,最终升华为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