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口号创作背景浅析
大历四年(769年)秋,杜甫自潭州溯江赴岳州,途经潼关古塞。这座扼守崤函之险的雄关,东接洛阳,西望长安,恰如诗中"关门限二京"所绘——黄河在此陡然东折,形成"河曲回千里"的壮阔气象。诗人目睹天险,思绪却穿透地理屏障,直指王朝兴衰之本。
"所嗟非恃德"一句,暗合《尚书》"在德不在险"的古训。彼时安史之乱虽平,藩镇割据已成。潼关在至德二载(757年)的失守记忆犹新,当年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溃败于此,恰证明"设险到天平"的残酷现实:再坚固的关隘,终不敌人心向背。杜甫以史家笔法,将山河形胜与德政兴邦的辩证,凝练成这二十字的史诗。
黄土陇上的秋风掠过箭楼残堞,诗人或许忆及开元盛世时"连云列战格"的潼关盛况(见《潼关吏》),而今"哀哀寡妇诛求尽"(《白帝》),天险依旧,德政已隳。这曲口号,遂成盛唐气象的最后一记钟响,回荡在九曲黄河的每一个急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