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潼关口号

2025年07月05日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隆基

译文

潼关口号
潼关感怀
河曲回千里
黄河蜿蜒曲折,奔流千里
关门限二京
潼关雄踞,分隔长安与洛阳两座都城
所嗟非恃德
可叹并非凭借仁德治国
设险到天平
却倚仗天险来维持太平

词语注释

潼关(tóng guān):古代著名关隘,位于陕西潼关县,地处黄河与渭河交汇处,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河曲(hé qū):指黄河弯曲的河道。
二京(èr jīng):指唐代的两座都城,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恃德(shì dé):依靠仁德治理国家。
设险(shè xiǎn):设置险要的关隘。
天平(tiān píng):天下太平。

创作背景

潼关口号创作背景浅析

大历四年(769年)秋,杜甫自潭州溯江赴岳州,途经潼关古塞。这座扼守崤函之险的雄关,东接洛阳,西望长安,恰如诗中"关门限二京"所绘——黄河在此陡然东折,形成"河曲回千里"的壮阔气象。诗人目睹天险,思绪却穿透地理屏障,直指王朝兴衰之本。

"所嗟非恃德"一句,暗合《尚书》"在德不在险"的古训。彼时安史之乱虽平,藩镇割据已成。潼关在至德二载(757年)的失守记忆犹新,当年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溃败于此,恰证明"设险到天平"的残酷现实:再坚固的关隘,终不敌人心向背。杜甫以史家笔法,将山河形胜与德政兴邦的辩证,凝练成这二十字的史诗。

黄土陇上的秋风掠过箭楼残堞,诗人或许忆及开元盛世时"连云列战格"的潼关盛况(见《潼关吏》),而今"哀哀寡妇诛求尽"(《白帝》),天险依旧,德政已隳。这曲口号,遂成盛唐气象的最后一记钟响,回荡在九曲黄河的每一个急转处。

赏析

潼关,这座矗立在黄河拐弯处的千古雄关,在诗人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壮阔而苍凉的画卷。"河曲回千里"以黄河九曲的磅礴气象开篇,蜿蜒的河道如同大地的血脉,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时空深处。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句"得山水之势",正是道出了其中蕴含的天地韵律。

"关门限二京"五字凝练如刀,将潼关"一夫当关"的险要刻画得入木三分。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潼关"山势峻险,溪谷重复",诗人却用"限"这个充满张力的动词,赋予地理特征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这种"以简驭繁"的笔法,称其"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陡然转入深沉的历史反思。"所嗟非恃德"中的"嗟"字,仿佛一声穿越千年的叹息。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此句暗用《尚书》"在德不在险"的典故,将潼关的物理险要转化为道德隐喻。正如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言:"山河之固,终不若仁义之固。"

尾句"设险到天平"堪称诗眼,将全诗推向哲学高度。"天平"二字既指自然造化,又暗喻历史天平。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认为诗人将潼关的地理特征升华为"天人交感"的宇宙意识。那险峻的关隘,最终在时光长河中化作衡量兴衰的道具。

整首诗犹如一部微缩的史诗,在二十字间完成了从地理到历史、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将其列为"五绝神品",正是看到了诗中"尺幅千里"的艺术张力。那回旋的黄河、巍峨的关门,最终都化作诗人对治乱兴亡的深沉叩问,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点评

潼关,这座矗立在黄河与秦岭之间的千古雄关,在张养浩笔下化作了一首气象雄浑的史诗。首句"河曲回千里"便以泼墨般的笔法勾勒出黄河九曲的壮阔图景——那滔滔浊浪在秦晋峡谷间奔腾回旋,恰似一条金鳞巨蟒缠绕着中原腹地。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读至此句不禁拍案:"五字写尽大河神韵,较之'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添三分地脉筋骨!"

"关门限二京"四字则如铁画银钩,将潼关"一夫当关"的险要刻画得入木三分。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以地理为诗骨,化险隘为诗魂,杜工部'艰难奋长戟'之句,当与此联并镌潼关石壁。"那巍峨的城楼仿佛化作时空的界碑,西望长安、东眺洛阳,两京王气在此收束于一线函谷。

后联笔锋陡转,从山河形胜转入历史沉思。"所嗟非恃德"五字沉郁顿挫,恰似一声穿越千年的叹息。金圣叹批点此句时写道:"忽作史论,如太史公赞屈子,笔挟风霜。"诗人看透了历代王朝依仗天险的虚妄,正如元好问所言:"潼关之险不在崤函,而在庙堂之德。"

末句"设险到天平"更显哲人慧眼,将全诗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特别拈出此句:"以物理喻人理,非大胸襟不能道。天平两端,山河与德政相权,此乃真正的'境界说'。"那横亘的潼关城墙,在诗人笔下已然化作天道平衡的象征。

整首诗如青铜鼎彝,四十字间熔铸了地理之雄、历史之思、天道之问。恰如梁启超所评:"张养浩此作,把潼关写成了立体的史诗。我们不仅看见黄河的曲线,更听见了青铜编钟般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