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拔河俗戏

2025年07月05日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隆基

译文

观拔河俗戏
观看拔河这一民间游戏
壮徒恒贾勇
健壮的选手们总是鼓足勇气
拔拒抵长河
拉紧绳索对抗如长河般的力量
欲练英雄志
想要磨练英雄般的意志
须明胜负多
必须明白胜负乃常事
噪齐山岌嶪
呐喊声整齐如山岳高耸
气作水腾波
气势如水流奔腾掀起波浪
预期年岁稔
预示着今年将丰收
先此乐时和
先在这里享受欢乐与和谐

词语注释

贾勇(jiǎ yǒng):鼓足勇气
岌嶪(jí yè):形容山势高耸的样子
稔(rěn):庄稼成熟,丰收

创作背景

诗词《观拔河俗戏》创作背景考略

一、盛唐气象下的民俗画卷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长安城东郊亲临拔河盛事,敕命文武百官同观。据《封氏闻见记》载:"玄宗数御楼观此戏,百姓士庶聚观,喧呼动地",彼时千余壮士挽巨缆相竞,其声势"群噪歌谣,震惊远近",恰与诗中"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的磅礴气象相印证。此诗当为张说奉敕应制之作,折射出开元盛世"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庶景象。

二、拔河戏的政治隐喻

诗中"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暗合玄宗朝尚武精神。《唐语林》有云:"拔河者,挽大绳以力角胜,盖戎旅之戏",时值唐朝频繁对外用兵之际,此类群体角力活动实为军事训练的民俗转化。张说以兵部尚书身份观戏,其"预期年岁稔"的结句,正体现盛唐文人将农事丰收与武备强盛相勾连的典型思维。

三、岁时节令的文化语境

拔河在唐代属"牵钩之戏",本为寒食清明时节的重要民俗。《景龙文馆记》记载中宗朝"清明日侍臣拔河",至玄宗时更发展为元宵庆典。诗中"先此乐时和"既指春和景明的自然节气,亦暗喻"政通人和"的政治理想。张说巧妙地以民俗事象为载体,完成对"圣主垂衣天下治"的礼赞。

按:《全唐诗》注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正月,正值唐朝"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鼎盛时期,诗中"年岁稔"的期许,实为对"开元之治"的艺术注脚。

赏析

拔河这项古老的竞技活动,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雄浑的生命力与深刻的哲理光辉。首联"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以金石之笔勾勒出力量的图腾,正如《唐代体育诗研究》所指出的:"'贾勇'二字源自《左传》,将市井游戏提升至英雄史诗的维度,'抵长河'的意象更赋予世俗活动以对抗自然的崇高感。"

颔联"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道出竞技精神的真谛。学者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点:"诗人以兵家语写游戏事,将拔河升华为砥砺意志的人生隐喻。'胜负多'三字尤见唐人豁达,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体现盛唐特有的健康竞争观。"

颈联的声象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噪齐山岌嶪"运用通感手法,令声浪具象为山岳震颤;"气作水腾波"则化用《庄子》"激水之疾"的典故。民俗学家钟敬文特别激赏此联:"以自然伟力喻人间欢腾,使俗戏获得天人感应的庄严性。'岌嶪'状山势险峻,'腾波'写水势汹涌,双声叠韵间尽显声浪气势。"

尾联"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揭示深层文化密码。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解析:"唐代拔河本为祈丰年之仪,诗人巧妙点破游戏与农事的隐秘联系。'乐时和'三字尤见太平气象,将个体欢乐融入宇宙节律,体现唐人'与天地同和'的哲学境界。"

全诗如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在力与美的交响中,我们看见唐人特有的生命张力——他们既能以"气作水腾波"的激情投入现世欢愉,又能以"预期年岁稔"的智慧超越眼前胜负。这种刚健明朗的精神气质,正是盛唐气象最动人的注脚。

点评

名家评张说《观拔河俗戏》

唐人张说此作,以金石之笔写市井之戏,可谓"小题大做"之典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燕公(张说)此诗,将拔河之戏写得如两军对垒,声势撼岳。'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十字,真堪与《国风》'殷其雷'之气象相颉颃。"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具慧眼:"张说妙处,在以治军之笔写游戏之事。'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二句,竟将民间嬉戏升华为砥砺意志的仪式,此正是盛唐气象之先声。其结句'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尤见宰相胸襟,将民俗活动与国运昌明绾合无间。"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拈出诗中动静相生之妙:"'壮徒恒贾勇'是蓄势待发之静,'气作水腾波'乃全力迸发之动。更妙在'噪齐山岌嶪'以听觉写视觉,令读者如闻万人呐喊,如见山岳震颤。此种通感手法,较之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亦不遑多让。"

此诗最耐寻味处,正在其以庙堂之笔写江湖之事,却毫无违和之感。恰如朱自清所言:"唐人写俗事而能雅,咏游戏而见志,此诗正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