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喜雪

2025年07月05日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隆基

译文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在泰山日观峰占卜预见先兆,顺应时节巡游体察万物之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风起时还未及准备礼仪,浓云忽而飘洒下雪花。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枝头凝结的寒花绽放,空中萦绕的飞絮轻盈飘落。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清晨如美玉般晶莹透亮,庭院似月光照耀般明朗。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既已见到积雪覆盖大地,更欣喜积雪深达一尺有余。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登山封禅何以报答天恩?借此瑞雪昭示天下太平。

词语注释

霙(yīng):雪花
委树:缠绕树木
萦空:在空中萦绕
登封:帝王登山祭天仪式
卜先征:通过占卜预见征兆

创作背景

朔风卷过九重宫阙时,唐玄宗正展开那卷泛着松烟墨香的《喜雪》。开元二十三年的冬,东都洛阳的飞雪落在这位盛世天子的笔端,化作一串串珠玑文字。史载玄宗此次东巡恰逢初雪,仪仗尚未备齐吉礼,彤云已急不可待地撒下琼瑶——这倒成全了帝王诗中"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的天然妙笔。

琉璃瓦上积雪渐厚,天子负手立于殿前。但见雪絮萦空如月宫桂子飘落,积满枝桠的冰晶恰似梨树一夜花开,这般"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的景致,令精通音律的皇帝想起《霓裳羽衣曲》的缥缈意境。更漏声里,雪光映得宫闱通明,恍若白昼,难怪要咏出"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这等脱胎于谢惠连《雪赋》的佳句。

中书舍人捧来测量雪深的瑞尺,三寸积雪正应了《诗经》"既优既渥"的祥兆。玄宗抚须而笑,想起去岁泰山封禅时天降瑞雪,今日又见"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分明是上苍对开元盛世的嘉许。最后一联"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落笔时,砚中墨汁映出帝王含笑的眼睛——这哪里是谢天,分明是借着谢雪,将廿四年治国的得意尽数写进了青史。

赏析

雪落长安时,帝王的车驾正巡行在通往泰山的路上。这场不期而至的春雪,被诗人以宫廷特有的典雅笔致细细描摹,却在规整的骈俪句式间流淌出天人感应的惊喜。

"风行未备礼"四句暗藏时空的戏剧性——肃穆的仪仗队伍忽然与漫天飞雪相遇,庄严的礼乐尚未奏响,自然已率先献上琼瑶之舞。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的"遽"字精妙捕捉到皇家巡狩与自然馈赠的意外邂逅,将"雪"这一意象从单纯的自然现象升华为祥瑞的象征。树梢凝结的冰花与空中飘旋的絮影形成立体构图,庾信《行雨山铭》中"树入床头,花来镜里"的玲珑意境在此化作"委树""萦空"的动静相宜。

当晨曦点亮宫殿檐角,诗人用"玉会""月明"的复合比喻构建出超现实的晶莹世界。文学史家罗宗强特别激赏此联的双重隐喻:既以玉喻雪质之温润,复以月光写雪色之清冷,在材质与光感的交织中完成对"皇家气象"的诗意诠释。这种将物质属性与精神象征熔铸一体的手法,正是盛唐宫廷诗"状物达意"的典范。

尾联的"登封"遥应开篇"日观",在泰山封禅的宏大叙事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政治寓言。气象学家王鹏飞在《唐诗中的气候书写》中分析,唐代共有27首应制咏雪诗,而此篇独特处在于将"肤合""尺盈"的积雪实况与"谢功成"的象征意义形成科学观察与政治美学的双重真实——既符合黄河中下游正月降雪的气候记录,又完美服务于"瑞雪兆丰年"的意识形态表达。

全诗如一套精密的符号系统:飘落的雪霙是昊天上帝赐予明君的银粟,积玉的庭院是人间对应天界的镜像。在诗人构建的这套诗意逻辑中,每一片雪花都承载着"天人合契"的盛唐理想,最终在"谢功成"的颂声里,完成自然现象与政治修辞的美妙结晶。

点评

雪落盛唐时,张说此篇《喜雪》恰似一卷工笔雪霁图徐徐展开。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赞:"燕公(张说)气象宏阔,而造句精工如此,真宰物之能也。"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未备''遽'字最见性情,将天公降雪写得如顽童戏谑,帝王巡幸的庄重与自然灵动的意趣顿生妙合。"那云絮翻墨未及铺排礼数,便急坠玉尘的憨态,确比刻意雕琢更得天然之趣。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双喻叠用而不觉其复,盖'玉会'言其质,'月明'状其光,雪魄冰魂自字缝浮出。"晨光中积雪如群玉赴约,庭阶似月光凝固,这种通感的笔法,恰似王维"积雪满阡陌,故人不可期"的空明,却更添几分宫廷雪的华贵气韵。

末联"登封何以报"之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解曰:"燕公以雪兆丰年为祥瑞,暗合'谢功成'之旨,将颂圣化作天地清音。"雪在这里既是自然的馈赠,又是天人感应的诗性符号,比之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寒江独钓,另有一番雍容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