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

2025年07月05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隆基

译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正值盛夏,时光清朗白昼渐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盐梅已入锅调味,美酒正传递举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古事遗留痕迹,岁月累积悠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倚窗可见木槿繁茂,临水能闻芦苇清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万民同享长寿,百官共保国运昌盛。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忠贞之德若永不衰败,将留芳名于后世子孙。

词语注释

曲糵(qū 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此处代指美酒。
贻厥(yí jué):遗留、传给。后昆:后代子孙。

创作背景

五月的熏风掠过楚水之畔,菖蒲与艾叶的清香里,唐玄宗李隆基提笔写下《端午》诗章时,正值开元盛世最丰腴的年岁。彼时长安城角黍堆云,龙舟竞发的鼓点与《霓裳羽衣曲》的旋律交织,诗人以"时清日复长"的澄明笔触,记录下这个糅合了祭祀仪典与民间欢宴的特殊节气。

诗中的"盐梅""曲糵"暗藏周礼古意,《尚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治国隐喻,玄宗巧借烹调味觉,道出宰臣如晏婴般调和鼎鼐的期许。而"年深缕积长"五字,则让彩丝缠粽的民俗与屈原沉江的千年传说在诗句中叠印——据《荆楚岁时记》载,南朝人已"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唐宫沿袭此制,每至端午必赐群臣彩缕。

当轩的木槿与临水的芦苇,原是骊山行宫常见的夏景。玄宗在"知槿茂""觉芦香"的细腻观照中,悄然将《楚辞》"采芳洲兮杜若"的香草传统,化入盛唐的雍容气象。末联"忠贞如不替"的郑重宣言,恰与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的唱和形成朝堂回响,见证着这个将端午列为国家节日的朝代,如何用诗笔重塑三闾大夫的精神图腾。

赏析

这首端午诗以典雅雍容的笔调,展现了盛唐时期端午节庆的独特气象。诗人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构建出一个充满仪式感与生命力的节日空间。

"端午临中夏"开篇即以时空对举,点明端午在仲夏时节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里的"时清"二字暗含政治清明的隐喻,将自然节气与社会治理巧妙关联。盐梅与曲糵的意象形成精妙的味觉通感,前者象征贤臣辅政(《尚书》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典),后者指代酿酒欢庆,学者周勋初认为这种"饮食政治学"体现了唐代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中两联转入自然物候的细腻观察。木槿与芦苇的意象组接颇具匠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赞赏"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的感知方式:"视觉的茂密与嗅觉的芬芳在动态观察中交织,'知'与'觉'的认知过程本身成为诗意的一部分"。缕积长的细节更暗合《荆楚岁时记》中五彩丝续命缕的古老习俗,使民俗记忆获得诗意呈现。

尾联的升华尤见功力。"亿兆同归寿"的宏大叙事与"忠贞贻后昆"的道德训诫,被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视为"盛唐应制诗的双重维度":既展现万民同乐的盛世图景,又恪守诗教传统。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强调,这种"群公共保昌"的集体意识,正是开元盛世宫廷文学的重要主题。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形成精妙结构:从节令的更迭到历史的绵延,从眼前的草木到永恒的忠贞,最终在"后昆芳"的道德传承中完成诗意闭环。这种将自然时序、民俗活动与政治伦理熔于一炉的写法,彰显出盛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和人文情怀。

点评

端午诗者,唐玄宗李隆基之作也。此诗以端阳节令为引,铺陈出一幅盛世安康的民俗画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气象宏阔而措辞典雅,帝王之作,自是不凡。"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二句,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特别称赏:"以饮食之事入诗,而不失其雅,所谓'大羹玄酒,别有至味'。"盐梅调味,曲糵酿酒,看似寻常物事,却暗含治国如烹鲜的深意。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体物入微,得自然之趣。槿芦之咏,不独状物,实见性情。"木槿朝开暮落,芦苇临水而生,寻常草木经帝王点染,顿生雍容气度。

末联"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解析:"以箴言作结,正是唐人应制诗法度。然出之以'贻厥'典故,便觉浑厚不露。"用《尚书》"贻厥孙谋"之典,将节俗升华为治国之道的传承。

此诗最妙处在"亿兆同归寿"五字,近代学者闻一多指出:"以帝王之尊而心系亿兆,盛唐气象,正在此等襟怀。"全诗不着一字端午旧俗,而龙舟艾叶自在其中,所谓"不写之写",最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