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熏风掠过楚水之畔,菖蒲与艾叶的清香里,唐玄宗李隆基提笔写下《端午》诗章时,正值开元盛世最丰腴的年岁。彼时长安城角黍堆云,龙舟竞发的鼓点与《霓裳羽衣曲》的旋律交织,诗人以"时清日复长"的澄明笔触,记录下这个糅合了祭祀仪典与民间欢宴的特殊节气。
诗中的"盐梅""曲糵"暗藏周礼古意,《尚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治国隐喻,玄宗巧借烹调味觉,道出宰臣如晏婴般调和鼎鼐的期许。而"年深缕积长"五字,则让彩丝缠粽的民俗与屈原沉江的千年传说在诗句中叠印——据《荆楚岁时记》载,南朝人已"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唐宫沿袭此制,每至端午必赐群臣彩缕。
当轩的木槿与临水的芦苇,原是骊山行宫常见的夏景。玄宗在"知槿茂""觉芦香"的细腻观照中,悄然将《楚辞》"采芳洲兮杜若"的香草传统,化入盛唐的雍容气象。末联"忠贞如不替"的郑重宣言,恰与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的唱和形成朝堂回响,见证着这个将端午列为国家节日的朝代,如何用诗笔重塑三闾大夫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