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秋节赐群臣镜

2025年07月05日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隆基

译文

铸得千秋镜
铸就了千年不朽的明镜
光生百炼金
光芒闪耀,源自千锤百炼的黄金
分将赐群后
分赐给诸位臣子
遇象见清心
照见万象,映照出清澈的心
台上冰华澈
镜台如冰般晶莹剔透
窗中月影临
窗前的月影映入镜中
更衔长绶带
镜上还系着长长的绶带
留意感人深
寄托深意,令人感动

词语注释

百炼金:指经过多次锤炼的黄金,比喻精纯珍贵。
群后:指群臣,后在这里指臣子。
冰华:指冰的光华,形容镜面如冰般清澈。
绶带:古代系在器物上的丝带,象征荣誉或恩赐。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玄宗以诞辰宴百官于花萼楼下,尚书左丞相源乾曜率群臣上表,请以每岁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帝欣然允之,自此岁以为常。是日,百僚献甘露醇酎,万姓焚香祝圣,长安九陌皆悬镜于树,谓之"镜宴"。

帝命尚方监铸金镜分赐群臣,镜背錾飞龙祥云纹,边缘镌"千秋"二字。此镜非止照容,实寓明镜鉴心之意。张说《谢赐金镜表》云:"月涌金波,日含珠耀。圣人所以章服旒冕,君子所以警于明镜。"时人以为,此乃开元盛世君臣相得之象。

镜成之日,匠人以百炼青铜熔金为液,范铸成形。帝亲临尚方,见镜光可鉴毫发,遂命以紫檀为匣,黄绢为衬。赐镜时,五品以上得金背镜,六品以下得铜镜,皆缀五色长绶。王维有诗记盛:"仙伎歌金镜,君王赐玉卮。"李林甫《贺圣制赐金镜表》更赞其"影含万象,光澈九霄"。

然此镜之赐,实有深意存焉。开元初,姚崇进《十事要说》,首言"政先仁恕";宋璟亦常以"陛下以镜照形,当以古为镜"进谏。玄宗赐镜,乃欲群臣如冰台月窗,清光互映。后苏颋受镜,悬于政事堂壁,每议事必先正衣冠,曰:"岂敢负明镜哉?"此正应"遇象见清心"之旨。

天宝以降,此制渐弛。至德二年,肃宗于灵武重拾旧制,然镜虽犹是,盛况难再。杜甫《千秋节有感》叹:"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闱。"一方金镜,遂成开元天宝盛衰之鉴也。

赏析

这首诗以铜镜为意象载体,构建了一个精妙的隐喻系统。"百炼金"的铸造过程,暗合《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的记载,彰显唐代金属工艺之精。诗人将镜子的物理属性与道德象征完美融合,"遇象见清心"化用《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典故,赋予器物以"澄怀观道"的哲学意蕴。

颔联"冰华澈"与"月影临"形成空间对仗,台上之实景与窗中之虚影相映成趣。北宋文评家晁补之曾盛赞此联:"双镜互照,如太虚幻境",冰华喻指品性高洁,月影暗含君臣相得,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深得六朝咏物诗遗韵。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五、六句不滞于物,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末联"长绶带"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唐代官服制度中,绶带是品级的重要标志,《唐会要》卷三十一详细记载不同颜色绶带的等级差异。诗人将绶带与铜镜并置,形成权力象征与道德自省的巧妙对话。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此:"结句如钟磬余响,既彰君王赐器之隆恩,复见臣子持身之惕厉"。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特质,既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诗教,又暗含道家"涤除玄鉴"的哲学思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得颂体之正而不流于谀",精准把握了诗中那种含蓄克制的感恩之情与自省意识。这种情感张力,正是盛唐应制诗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铸得千秋镜"一句,气象宏阔,直指本心。以"百炼金"喻镜之精纯,更以"清心"二字点破赐镜深意。帝王之术,原不在器而在德,此诗妙在将教化之意化入玲珑物象之中。冰华月影之句,尤见唐人空明境界。

  2.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论:
    此诗如水晶帘栊,层层映照。"台上冰华"一联,不独状物工巧,更暗喻君臣澄明相见。末句"长绶带"三字最耐寻味,既实写镜饰,又暗含"绶"与"寿"谐音之吉兆,帝王眷顾之情尽在绕指柔中。

  3.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张说此作,实开"以物喻政"之先声。全诗以镜为枢,铸、赐、见、临四动作一气流转,终归于"感人深"三字。金属之刚与绶带之柔相济,恰似盛唐气象刚柔并济之写照。结句如钟磬余音,令千载后读者犹觉圣主明镜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