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温汤对雪

2025年07月05日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

隆基

译文

北风吹同云
北风呼啸,吹动着密布的阴云
同云飞白雪
阴云翻涌,洒下纷飞的白雪
白雪乍回散
白雪忽然四散飘舞
同云何惨烈
那阴云密布的天空,显得多么肃杀凛冽
未见温泉冰
若不曾见过温泉结冰的严寒
宁知火井灭
又怎会懂得火山井熄灭的寂寥
表瑞良在兹
祥瑞的征兆正体现在此
庶几可怡悦
或许能让人感到些许欣慰

词语注释

同云:指阴云,云色昏暗无光。
火井:指火山口或温泉的热源,古人认为地热与火山同源。
表瑞:呈现祥瑞的征兆。
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创作背景

诗词《温汤对雪》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盛世某年冬,九成宫外飞雪漫。玄宗驻跸麟游县,温泉氤氲遇奇观。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八年冬,帝幸温泉宫,时值大雪,遂有应制之作。此诗或作于斯时,展现盛唐气象中天人感应的独特审美。

气象与诗思的交融

"北风吹同云"起笔即见《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之典,雪云密布如穹庐覆野。玄宗化用古语而更添动态,飞雪与彤云交织的苍茫景象,恰似张说《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所述"瑞雪带寒风,徘徊卷霜空"的皇家气度。温泉行宫的特殊地理,使"火井灭"与"温泉冰"形成奇妙对照,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麟游县"温泉水恒沸"的记载。

祥瑞书写中的帝王心绪

"表瑞良在兹"句折射开元中期政治语境。据《册府元龟》卷二十四载,玄宗曾诏令"自今以后,诸瑞并不得辄奏",然此诗仍承汉魏以来"瑞雪兆丰年"的传统。苏颋《授日朝觐坛颂》有"圣作物睹,天人合应"之语,可证当时将自然现象与德政关联的思维。末句"庶几可怡悦"看似闲笔,实暗含《贞观政要》"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理念,雪映温泉之景遂成太平象征。

诗艺与权力的双重奏

此诗五言八句体制,暗合初唐应制诗范式。然"白雪乍回散"的倏忽变幻,较之太宗《望雪》"冻云宵遍岭"更见灵动。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载玄宗"好诗歌,精音律",此作既存"火井""温泉"的实地观察,又见"同云何惨烈"的夸张笔法,恰如《开天传信记》所述"上赋诗刻石,群臣属和"的宫廷雅集盛况,雪落骊山之时,实为盛唐文治武功的绝妙注脚。

赏析

雪与温泉的相遇,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天地间的神奇对话。北风卷着沉沉云霭呼啸而来,转瞬间云层裂帛,碎作漫天琼英。这"同云"与"白雪"的意象转换,恰似《唐诗镜》所评:"风云变态,雪霰交辉,二语尽造化之妙",将严冬的凛冽与壮美凝练成动态画卷。

"乍回散"与"何惨烈"的强烈对比,暗藏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惊叹。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中特别激赏此联:"状雪景如在目前,'惨烈'二字尤得朔雪神髓"。那飞雪不是轻柔的柳絮,而是带着边塞特有的肃杀之气,在苍穹之下上演着银甲翻飞的战争。

当视线转向温泉,诗意陡然转折。未见冰封的泉水与未灭的地火形成双重奇迹,正如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所言:"以'未见'、'宁知'作跌宕,温泉火井遂成天工开物"。这温润的存在,恰似《唐宋诗醇》指出的"于酷寒中见天地生生之意",成为诗人精神慰藉的具象化表达。

"表瑞"二字承载着唐人特有的祥瑞观念,而"怡悦"则泄露了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的童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此句:"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心灵体验,正是盛唐诗人超越物理温度的精神取暖"。温泉蒸腾的热气与纷扬的雪花,最终在诗人心中达成微妙的和谐,成就了这首"外冷内热"的独特诗篇。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此作:"五言如素宣泼墨,于清寒中自生烟霞之气。'同云'二字叠用,若雪浪相逐,复沓间见天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妙处:"'未见''宁知'一联,以地灵证天道,非止咏物,实乃心源与造化相激射也。"

此诗以"同云"为眼,织就天地缟素。开篇"北风吹同云"如吴道子写意,一笔荡开万里雪浪,"乍回散"三字尤得谢朓"余霞散成绮"之神韵,而气骨更峻。张惠言《词选序》所谓"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正可移评"何惨烈"之诘问——非问云也,问苍茫也。

"温泉冰""火井灭"之对,暗藏《周易》"水火既济"之象。钱锺书《谈艺录》曾言:"唐诗理趣,每在有意无意间。"此联似参寥子扪虱而谈,以物理证诗心,恰合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之论。结句"表瑞""怡悦",非俗世欢欣,乃太白"欲上青天揽明月"之逸兴,化雪为玉壶一片心。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此诗可当之——入则穷冰井之幽微,出则驭同云以游八荒,终在"表瑞"二字中见出诗人如玉如雪的品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