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

2025年07月05日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真子今将命,苍生福可传。
江山寻故国,城郭信依然。二室遥相望,云回洞里天。

隆基

译文

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
送赵法师回蜀地并在名山举行祭简仪式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
道家举行祭简仪式,自古以来就敬仰神仙。
真子今将命,苍生福可传。
真正的修道之人如今肩负使命,百姓的福祉得以传承。
江山寻故国,城郭信依然。
在江山间寻找故土,城郭依旧如昔。
二室遥相望,云回洞里天。
两座山峰遥遥相望,云雾缭绕,仿佛洞中别有天地。

词语注释

奠简(diàn jiǎn):道家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简册书写祭文,祈求神灵保佑。
真子(zhēn zǐ):指真正的修道之人,德行高尚的道士。
苍生(cāng shēng):指百姓,民众。
二室(èr shì):指两座山峰,这里可能特指嵩山的太室山和少室山。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蜀地道风鼎盛,青城、峨眉诸山皆为道教洞天。李隆基崇道甚笃,尝遣中使持诏入蜀祭奠名山,诗人此作正是为送赵法师奉敕还蜀奠简而赋。

历史脉络

  • 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玄宗敕命重修青城山丈人观,并多次遣使祭蜀中道教圣地。赵法师或为当时奉旨入蜀的宫廷道士,肩负着"奠灵简"(道教祭祀仪式)的皇室使命。
  • 诗中"二室"暗指嵩山太室、少室二峰,喻指长安与蜀地虽隔千里,却因云霞回绕的洞天仙境而气息相通,折射出盛唐时期"道统天下"的政治气象。

文学意境: 诗人以"江山寻故国"呼应老子出关的仙踪,又以"城郭信依然"暗用丁令威化鹤典故。末句"云回洞里天"既实写蜀地群峰云海之景,又暗喻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神圣空间,将一次官方宗教活动升华为天人交感的诗意画卷。

赏析

诗人以道教科仪为引,展开一幅融合仙家气象与人间烟火的画卷。"奠灵简"三字凝练道教科仪精髓,吴小如评其"以简驭繁,点化宗教仪式为诗意符号"。开篇"仰神仙"的集体追慕与"真子将命"的个体使命形成张力,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称许这种"由凡入圣的叙事转折"。

中联"江山"与"城郭"的意象并置最具深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寻'字激活时空穿越,'信'字凝固历史沧桑,两个副词将道教永恒的仙山与易变的人世绾合。"而"二室遥相望"的构图,程千帆解为"以嵩山太室、少室的实体山峦,隐喻凡圣两界的永恒对话"。

尾联"云回洞里天"五字尤见功力。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回'字兼含云气缭绕的视觉动态与周而复始的永恒意味,将道教的洞天观念转化为可感的诗性空间。"这种处理得到莫砺锋的高度评价:"宗教体验被提炼为审美意象,信仰的热忱沉淀为艺术的隽永。"

全诗情感流动如道家云气般自然。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特别称道其"以颂祷之辞写离情,化宗教肃穆为文人雅意"的独特处理。诗中"苍生福可传"的济世情怀,与"云回洞里天"的出世之思形成复调,叶嘉莹认为这体现了盛唐诗人"既拥抱红尘又仰望星空的精神特质"。

此诗艺术成就正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所论:"将道教仪轨转化为诗歌意象系统,在庄严的宗教框架中注入鲜活的生命体验,创造了唐代送别诗中独特的仙凡交响曲。"

点评

此篇气格高华,如青峰出云表,自有一段仙家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太白此作,骨力在王、孟间,而神采过之。'江山寻故国'一联,似不经意,实乃天籁自鸣。"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云回洞里天'五字,写尽蜀道神仙境界。不著色相而神韵自远,此盛唐人手笔。"所谓"不著色相"者,正见其以虚笔写实景之妙。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点明章法之妙:"前四句叙奠简事,后四句写还蜀景。中间'江山''城郭'一联作转关,遂使仙家事与人间境打成一片,此等结构最宜细参。"

至若"二室遥相望"句,民国诗家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匠心:"青城、峨眉,蜀中二名山也。以'遥相望'三字空际传神,便觉玉垒浮云俱入仙家杖履间矣。"此般点评,可谓得诗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