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蜀西至剑门

2025年07月05日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隆基

译文

剑阁横云峻
剑门关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銮舆出狩回
皇帝的车驾巡游归来
翠屏千仞合
苍翠的山峰如屏风般高耸合抱
丹嶂五丁开
红色的险峰似由五丁力士开辟
灌木萦旗转
灌木丛中旌旗环绕飘转
仙云拂马来
祥云缭绕轻抚过马背
乘时方在德
顺应天时需依仗仁德
嗟尔勒铭才
赞叹你们这些刻石记功的英才

词语注释

剑阁:指剑门关,四川险要关隘
銮舆(luán yú):皇帝的车驾
出狩:帝王巡游的婉称
千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形容极高
五丁:传说中开辟蜀道的五位力士
丹嶂(zhàng):赤红色的险峻山崖
萦(yíng)旗:缠绕旌旗
勒(lè)铭:刻石记功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七月的某个清晨,玄宗皇帝在朦胧晨光中悄然离开大明宫,向着蜀地仓皇西行。这支狼狈的队伍经过马嵬驿时,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迫自缢。当深秋的寒风吹过秦岭,玄宗终于抵达蜀地,而此刻的大唐帝国,已半壁沦陷。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随着郭子仪率军收复两京,玄宗自蜀郡启程返京。当车驾行至剑门关时,这位经历了盛世与乱离的帝王,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天险,写下了这首《幸蜀西至剑门》。诗中"丹嶂五丁开"暗用《华阳国志》典故——传说蜀道乃五位力士劈山而成,此刻在玄宗笔下,既是实写剑门绝壁的鬼斧神工,又暗喻着帝王车驾穿越险阻的非凡意义。

尾联"乘时方在德"一句尤为耐人寻味。经历过盛唐崩塌的玄宗,此刻已深刻体会到《贞观政要》中"以德服人"的治国真谛。那勒石记功的铭文(尔勒铭才),不再是开元年间封禅泰山的盛世颂歌,而成为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深沉回望。当御辇的轮声在剑阁栈道上回荡,七十二岁的玄宗或许想起四十年前,那个在骊山华清宫创作《霓裳羽衣曲》的年轻帝王,终究在蜀道的云雾里,完成了生命中最痛彻的领悟。

赏析

此诗以雄奇险峻的剑门风光为背景,将自然意象与历史沉思熔铸一炉,展现出盛唐气象特有的壮美与深邃。"剑阁横云峻"开篇即以泼墨般的笔法勾勒出剑门关的磅礴气势,一个"横"字赋予静态山峦动态张力,而"云峻"二字则通过空间错位营造出山巅刺破云天的视觉奇观,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云写山之高,以横显山之势,五字便立起一座摩天屏障"。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运用神话色彩点染地理特征。翠色屏风般的山体与赤红崖壁形成冷暖色调的强烈碰撞,"五丁开山"的典故暗含人力与自然角力的永恒命题。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瑰丽想象解构地质奇观,使蜀道天险兼具自然造化与人文传奇的双重美感"。飘扬的旌旗与流动的仙云在"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中构成灵动对仗,旗转云拂之间,皇家仪仗的威严与山水灵秀之气奇妙交融,恰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的解读:"云马互喻,虚实相生,将帝王巡幸的庄重场面化入仙境般的山水长卷"。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转折尤为精妙。前六句极写山川形胜后,突然转入历史哲思,以张载《剑阁铭》的典故暗喻治国之道。《唐音癸签》特别推崇此联:"由景入理而不显说教,以勒铭事作结,既合地望,又见胸次"。这种从空间叙事向时间沉思的跳跃,正是盛唐诗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典型思维的体现。

全诗情感脉络如蜀道盘旋,初始的壮怀激烈(峻、合、开)渐转为飘然出尘(转、拂),终归于深沉慨叹(嗟尔)。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盛赞其"气象宏阔而意脉绵密,尺幅之中有千里之势",这种将地理险阻、历史重量与政治智慧浓缩于四十字中的艺术张力,正是盛唐边塞山水诗独有的精神标高。

点评

李太白此篇《幸蜀西至剑门》,如蜀道之奇绝,句句皆挟风云之气。"剑阁横云峻"五字劈空而来,已令千载读者耸然动容。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横云'字奇,然'峻'字尤奇,非身历剑门者不能道此。"

颔联"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以画理入诗":"青绿设色之法,远山合沓之态,尽在十四字中。五丁开山典故,竟化作丹霞崩云之势。"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谓:"此联实括尽蜀中山水奇观,后之画师作剑门图,皆从此处偷笔。"

至若"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二句,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叹为"真仙人语":"旗转云拂之间,可见天子仪仗之盛,更见太白笔底烟霞之妙。寻常扈从之作,到此便成蓬莱文章。"

末联忽转议论,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点出深意:"'乘时方在德'五字,非独颂圣,实暗含讽喻。明皇幸蜀而作此语,太白可谓深得《春秋》微婉之义。"施蛰存《唐诗百话》则言:"勒铭之叹,非止夸赞,亦有诗人自况之意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