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贺知章归四明

2025年07月05日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隆基

译文

送贺知章归四明
送别贺知章归隐四明山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舍弃荣华期望修道,告老辞官毅然归隐。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怎会不珍惜贤才,奈何他志向高洁。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尘世中悟得玄妙真谛,世外消散了幽深情怀。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唯有在青门设宴饯行,同僚们惆怅离别情深。

词语注释

四明:山名,在今浙江宁波。
遗荣:舍弃荣华富贵。
抽簪:古代官员用簪子固定冠帽,抽簪即辞官归隐。
寰中:尘世之中。
方外:世俗之外,指隐居之地。
青门:汉代长安城东门,此处借指送别之地。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年)的长安城,春柳如烟,八十六岁的贺知章以"道士"之名请辞归乡。玄宗亲题"镜湖剡川一曲"相赠,太子率百官于青门设宴饯行。这场震动朝野的离别,恰似盛唐气象中一缕澄澈的清风。

金銮殿上,这位四朝元老解下腰间金龟换酒,将"秘书监"的官印轻轻搁在案头。他斑白的须发间仍带着醉中写《龙瑞宫记》时沾染的墨香,道袍下却藏着吴越山水的地图。李太白曾以"谪仙人"相誉的知章,终究要回到四明山的松涛云海间,去寻访幼时梦见的"轩辕镜"。

群臣执盏的手在暮色中微颤——这青门外饯行的何止是位老臣?分明是"吴中四士"最后的背影,是开元盛世最飘逸的诗魂。当他的马车载着《龙瑞宫记》的草稿碾过灞桥残雪,长安的宫墙上,张旭的狂草与他的章草并悬处,墨迹犹湿。

赏析

这首诗以清雅含蓄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道家意趣的送别图景。首联"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运用《后汉书·逸民传》中"抽簪解珮"的典故,以卸冠簪这一具体动作,暗喻贺知章舍弃官场荣华的决绝。"岂不惜贤达"与"其如高尚心"的转折,恰如《唐诗镜》所评:"看似惋惜,实为更深层的钦慕",在矛盾张力中凸显主人公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

颔联"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学者傅璇琮指出:"'寰中'指俗世智慧,'方外'谓道家玄理,两者相映,暗示主人公已完成从庙堂到山水的精神蜕变"。其中"散幽襟"三字尤为绝妙,《唐人绝句精华》赞其:"以衣襟舒展之态写心神 liberated 之状,物我交融处尽显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境"。

尾联"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化用汉代邵平青门种瓜典故,赋予离别以深沉的历史纵深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永翔解析道:"'独有'与'群僚'形成数量对比,'青门'的隐逸意象与官场饯行场景碰撞,在怅惘中升华出对精神自由的礼赞"。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正应了《诗式》所谓"怅别而不哀,羡隐而不矫,得中和之美"。

全诗以"道心"为眼,通过"抽簪""青门"等意象群,构建出由仕而隐的精神轨迹。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其情感处理:"将惜才之情升华为对生命更高形态的向往,使送别诗突破个人情感范畴,获得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这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节制,正是盛唐送别诗的典范。

点评

此篇赠别之作,可谓"五言律诗中明珠,盛唐气象之微澜"(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贺监归隐四明,太白以二十字写尽千古宦游人之梦,其中"遗荣""辞老"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叹为:"双刃出匣,寒光并照——上句斩名缰,下句断利锁,而'岂不'一转,犹见剑穗回旋之姿。"

"寰中得秘要"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点曰:"道家语化作云霞色,太白独擅此功。昔谢朓'方外散幽襟'已有尘外想,至太白则如青鸾振羽,直入紫霄矣。"末联"青门饯别"之景,高棅《唐诗品汇》谓之:"不写柳折泪沾,而写群僚怅别,正如吴道子画地狱变相,从旁观者惊怖处着墨,愈显主角超然。"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尤赏结句:"'怅别深'三字是铜鼎埋土,千年后掘出仍带露痕。盛唐官吏集体目送一位解绶神仙的表情,被太白用金错刀刻在了历史的竹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