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胡真师还西山

2025年07月05日

仙客厌人间,孤云比性闲。话离情未已,烟水万重山。

隆基

译文

仙客厌人间
这位仙人已厌倦了尘世纷扰
孤云比性闲
像一片孤云般性情闲适
话离情未已
离别的话语还未说完
烟水万重山
眼前已是烟波浩渺万重青山

词语注释

仙客(xiān kè):对修道之人的尊称,此处指胡真师
孤云(gū yún):单独飘浮的云朵,常比喻清高孤寂之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时道教兴盛,方外之士常游走于尘世与山林之间,胡真师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物外的修道者。诗人与胡真师相交甚笃,知其心向自然,不恋俗尘。此番胡真师决意归隐西山,诗人感其志趣高洁,遂作此诗以赠别。

西山在唐时乃隐逸圣地,云雾缭绕,远离尘嚣。胡真师性如孤云,漂泊无系,恰合道家"清静无为"之旨。诗中"仙客厌人间"一句,既点明胡真师厌弃俗世纷扰的仙家风骨,亦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孤云比性闲"则以飘渺孤云为喻,道出胡真师淡泊无争的性情。

离别之际,二人叙话未尽,而烟水万重已横亘眼前。此景既实写路途遥远,更虚指修道之路的渺茫深邃。末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既见诗人惜别之情,亦透露出对胡真师寻道之路的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空灵,深得唐代送别诗"言浅情深"之妙,亦折射出唐人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与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描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空灵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逸绝尘的送别图景。首句"仙客厌人间"五字立骨,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起笔"如孤峰截云,瞬间拔地千仞","仙客"二字既点明胡真师的道家身份,又以"厌"字暗含对尘世的疏离感,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意境遥相呼应。

次句"孤云比性闲"堪称诗眼,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以物比德,得庄子濠上之趣"。诗人将修道者的心性物化为孤云意象,既取《道德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逍遥境界,又暗合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云之"孤"显其高洁,云之"闲"见其自在,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物我双写"的手法"使无情者有情,令抽象者具形"。

转句"话离情未已"突然坠入凡尘,宋代刘辰翁《须溪词》谓此"仙凡转折处,最见诗家手段"。五个平白字眼中,"未已"二字尤耐咀嚼,既见促膝长谈的不舍,又含欲说还休的克制,恰如苏轼评韦应物诗所谓"发纤秾于简古"。这种情感的节制表达,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至高境界。

结句"烟水万重山"以景截情,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咫尺有万里之势"。迷离烟水与重叠山峦构成的屏障,既是真实的地理阻隔,更是仙凡两界的象征分野。唐代皎然《诗式》中"采奇于象外"的妙谛,于此可见一斑。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最终融入水墨般的山水长卷,留下永恒的审美留白。

全诗二十字中,道家出世精神与文人送别传统水乳交融。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将其列为"盛唐气象的微缩盆景",认为它"以水晶般的语言,完成了对永恒之道的诗意阐释"。诗中"仙客—孤云—烟水"的意象链条,恰似《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示范,在永恒的山水画卷里,定格了最动人的离别瞬间。

点评

此诗如青峰吐云,寥寥二十字而道尽方外之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厌'字妙绝,直摄仙家心魄;'孤云'意象,较陶潜'无心'更添三分道气。"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亦赞叹:"后二句非止写景,乃以万重烟水作离情之注脚,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之手法,而更显空灵。"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辟蹊径:"'比性闲'三字最耐咀嚼,云本无情之物,诗人偏以'比性'言之,此通感之妙,较王摩诘'行到水穷处'更见道家物我两忘境界。"施蛰存则从章法着眼:"前两句蓄势如张弓,后两句放意如飞箭,'情未已'与'万重山'形成张力,真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

此诗实乃盛唐道教诗之圭臬,炼字、造境、立意皆得冲淡之趣。如黄周星《唐诗快》所云:"读此诗如饮石上流泉,一勺而尽挹蓬莱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