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简淡空灵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逸绝尘的送别图景。首句"仙客厌人间"五字立骨,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起笔"如孤峰截云,瞬间拔地千仞","仙客"二字既点明胡真师的道家身份,又以"厌"字暗含对尘世的疏离感,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意境遥相呼应。
次句"孤云比性闲"堪称诗眼,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以物比德,得庄子濠上之趣"。诗人将修道者的心性物化为孤云意象,既取《道德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逍遥境界,又暗合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云之"孤"显其高洁,云之"闲"见其自在,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物我双写"的手法"使无情者有情,令抽象者具形"。
转句"话离情未已"突然坠入凡尘,宋代刘辰翁《须溪词》谓此"仙凡转折处,最见诗家手段"。五个平白字眼中,"未已"二字尤耐咀嚼,既见促膝长谈的不舍,又含欲说还休的克制,恰如苏轼评韦应物诗所谓"发纤秾于简古"。这种情感的节制表达,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至高境界。
结句"烟水万重山"以景截情,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咫尺有万里之势"。迷离烟水与重叠山峦构成的屏障,既是真实的地理阻隔,更是仙凡两界的象征分野。唐代皎然《诗式》中"采奇于象外"的妙谛,于此可见一斑。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最终融入水墨般的山水长卷,留下永恒的审美留白。
全诗二十字中,道家出世精神与文人送别传统水乳交融。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将其列为"盛唐气象的微缩盆景",认为它"以水晶般的语言,完成了对永恒之道的诗意阐释"。诗中"仙客—孤云—烟水"的意象链条,恰似《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示范,在永恒的山水画卷里,定格了最动人的离别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