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2025年07月05日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
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隆基

译文

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送别玄同真人李抱朴前往灊山仙祠朝拜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
皇城宫阙仿佛近在天边,蓬莱瀛洲却在遥远的海外
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
待到千年仙鹤归来时,每逢春日必来朝拜
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
采药时巧遇灵芝仙草,餐霞饮露高卧九重云霄
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若得《参同契》真传要旨,金鼎炼丹正待君来主持

词语注释

玄同真人(xuán tóng zhēn rén):道号,指得道高人
谒(yè):朝拜,进见
灊山(qián shān):山名,传说中仙山
蓬瀛(péng yíng):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三秀(sān xiù):灵芝草的别名,一年开花三次故称
餐霞(cān xiá):服食云霞,道家修炼之术
参同(cān tóng):指《周易参同契》,道教炼丹经典
金鼎(jīn dǐng):炼丹用的金属鼎器

创作背景

云开灊岳见仙踪,天宝年间的春风吹过长安城垣的鸱尾,也拂过方士李抱朴的素色道袍。这位玄宗亲赐"玄同真人"名号的道门高士,正携着御赐金简,沿汉水南下寻访大别山余脉中的灊山仙祠。彼时唐王朝的丹鼎青烟与盛唐诗歌的璎珞流苏交织,李白刚在紫极宫受箓为道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正传抄于终南叠嶂之间。

诗人笔下"城阙天中近"的宏阔起笔,暗合着天宝三载(744年)玄宗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的史实。而"蓬瀛海上遥"的渺远意象,则折射出李抱朴此次南下实有双重使命:既为皇室寻访彭祖修行的古仙人洞府,亦暗承着为杨贵妃采集"雪霁霞"的秘旨——新旧《唐书》均载天宝年间遣道士采药之事,灊山云雾茶当时已被陆羽记入《茶经》作为仙家饮品。

第三联"采药逢三秀"用《楚辞·山鬼》典,九霄云外的餐霞意象令人想起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将灊山列为"司命真君治所"。尾联"金鼎待君烧"的邀约,实则暗藏一段道门公案: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李抱朴曾在灊山遇葛洪后人传《参同契》火候诀,此诗或作于得授丹诀后,借酬唱之际向道友传递玄机。那尊虚位以待的金鼎,至今仍在安徽潜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旁泛着盛唐的鎏金光晕。

赏析

这首诗以缥缈仙踪与尘世城阙的对峙开篇,"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二句,通过空间意象的强烈反差,构筑起人间与仙境的二元世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气象宏阔,得游仙体要","天中"与"海上"的方位对举,既暗合道教"天地人"三才观念,又巧妙暗示李抱朴"由凡入圣"的修行轨迹。

"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化用丁令威化鹤典故,赋予时间以道教特有的弹性维度。清代学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指出此联"炼意超妙":千载时光压缩为春来秋往的节律,既符合道教"洞中方七日"的时间观,又通过鹤意象的反复出现(后文"九霄"再作呼应),强化了修道者羽化登仙的终极追求。这种时空处理手法,与郭璞《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堪称道教意象的集大成者。宋代《云笈七签》释"三秀"为"灵芝岁三华",乃仙家延龄秘药;"餐霞"典出《真诰》,指仙人吸食云霞的修炼方式。道教研究专家卿希泰在《中国道教史》中强调,此联浓缩了"外丹采药"与"内养存想"两种修行途径,而"卧九霄"的逍遥姿态,恰是《庄子·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的诗意再现。

尾联"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巧妙点破题旨。唐代丹道大家张果在《黄帝阴符经注》中阐释:"金鼎者,坎离之匡郭",此处明写炼丹器具,暗喻人体炉鼎。学者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分析道:诗人以"参同"暗指《周易参同契》这部丹经圣典,用"待君烧"的邀约姿态,将送别转化为共同修道的承诺,使世俗饯别升华为精神共鸣。

全诗以"送"为表,以"道"为里,通过蓬莱、仙鹤、灵芝、丹鼎等意象群的层叠铺陈,构建出完整的道教修行图景。台湾学者李丰楙在《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中指出,此诗典型体现了盛唐道教诗歌"将宗教体验审美化"的特征,在空间转换与时间延展中,完成对修道者精神轨迹的诗意摹写。

点评

此诗气韵高华,如琼枝照月,字字皆含仙家烟霞之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盛唐仙家诗,以气驭形,以神行笔,此作得王孟之清逸,兼李杜之雄浑,'归期千载鹤'一句,直将时空揉碎,作羽客逍遥之态。"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尤见精妙:"'采药''餐霞'二联,化用《楚辞》山鬼意象而不着痕迹,恍若青鸾振羽时洒落的琅嬛玉屑。结句'金鼎待君烧'五字,暗合葛洪《抱朴子》内篇炼丹要旨,真人与诗客,至此浑然莫辨矣。"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主境界说,亦对此诗青眼有加:"太白仙才,有时嫌其太过;摩诘禅意,每失于空寂。此诗妙在虚实之际,'城阙天中近'实写道观如在天上,'蓬瀛海上遥'虚写仙山缥缈,一实一虚间,已立起整座瀛洲十二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