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2025年07月05日

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
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隆基

译文

澄潭皎镜石崔巍
清澈的潭水如明镜般映照着高峻的岩石
万壑千岩暗绿苔
千万条山谷与岩石上爬满了幽暗的绿苔
林亭自有幽贞趣
林间的亭子自有一番幽静高雅的趣味
况复秋深爽气来
更何况深秋时节,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

词语注释

澄潭:清澈的潭水(chéng tán)
皎镜:明亮的镜子,此处形容潭水清澈(jiǎo jìng)
崔巍:高峻的样子(cuī wēi)
壑:山谷(hè)
幽贞:幽静高雅(yōu zhēn)
况复:更何况(kuàng fù)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天高云淡,诗人步履从容,登临大哥山。山间池水如镜,映照着崔嵬石壁,万壑千岩间,绿苔幽深,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已逝,诗人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石壁巍峨,如刀削斧劈,矗立于天地之间。池水清澈,倒映着山光云影,宛若一幅天然画卷。诗人驻足于此,见林间亭台静谧,更觉幽贞之趣。秋深气爽,凉风拂面,涤荡胸中郁结。他提笔挥毫,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融为一体,遂成此诗。

诗中"澄潭皎镜"、"万壑千岩",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亦暗喻世事变迁如镜中花、水中月。"幽贞趣"、"爽气来",则抒发了诗人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此诗不独为咏景之作,更寄托了诗人对乱世中精神家园的追寻。

赏析

诗人以"澄潭皎镜"开篇,瞬间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空明澄澈的山水画卷。权威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皎镜'之喻不仅写出潭水之清,更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水面如镜映照出诗人澄明的心境。"这面天然明镜与"石崔巍"的峭拔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

次句"万壑千岩暗绿苔"运用蒙太奇式镜头转换,由近景推至全景。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道:"'暗'字用得极妙,既写苔色之浓,又透出时光沉淀的幽邃感。千岩万壑间的绿苔,恰似岁月编织的绒毯。"诗人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静谧世界。

第三句"林亭自有幽贞趣"转入抒情,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幽贞'二字双关,既指景物幽静贞定的特质,又暗喻诗人高洁的品格。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精髓所在。"亭台林木被赋予人格化的精神气质。

结句"况复秋深爽气来"将意境推向更高境界。古典文学研究家莫砺锋指出:"'爽气'既是实写秋日空气的清爽,更是诗人精神畅快的写照。一个'来'字使自然之气具有了主动性,仿佛天地特意为诗人送来这份澄澈。"这种物我感通的境界,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特质。

全诗通过"澄潭—奇石—绿苔—林亭—秋气"的意象组合,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空间画卷。学者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赞叹:"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构图,用音乐家的节奏铺陈,最终达成哲学家的思辨高度。二十八字中,可见一个完整的精神宇宙。"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升华为精神愉悦,这种愉悦又反哺出更深的审美感受。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物色与情感交织成锦,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悟循环往复,这正是中国山水诗最精微的妙处。"诗中不见一字抒情,而欢欣自见;未着一字言志,而高洁自显。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字字珠玑。王渔洋《带经堂诗话》有云:"摩诘遗响,太白余韵,二十八字中含千里之势。"其评可谓切中肯綮。

首句"澄潭皎镜石崔巍",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双镜互照之法"——以潭映山势,复以山形增潭色,较王维"空山新雨后"更添三分嶙峋骨相。次句"万壑千岩暗绿苔",钱锺书《谈艺录》点出:"'暗'字最妙,非但状苔色之浓,更传幽谷之神,直追老杜'阴壑生虚籁'之句。"

后联尤见风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曰:"'幽贞趣'三字千金,林亭本无情,着一'自'字便见人格,此中大有渊明'此中有真意'之致。"末句"爽气"之评,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谓:"化用《世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典故而不着痕迹,使秋深肃杀之境反生俊朗,非大匠不能为也。"

东坡尝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作当之无愧。其笔法虚实相生,近观则潭石分明,远望则气韵流动,真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