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皇家园林的游赏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生活的雅致与超逸。首联"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暗用《诗经·小雅》"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的典故,将山池比作招贤纳士的灵台,既赞美了玉真公主的德馨,又暗合玄宗时期"野无遗贤"的政治理想。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联"以颂圣起笔而不露痕迹"。
颔联"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运用典型的皇家意象群:"鹜池"化用汉代建章宫太液池典故,"龙岫"暗指终南山龙脉,通过"九达"与"层城"的空间叠加,构建出天人相应的壮阔图景。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写法"将道教仙境与人间宫苑熔铸为一",体现了盛唐"以人间写天庭"的独特审美。
颈联"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转入细腻的感官描写。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赞赏其"以触觉写视觉"的通感手法:桂树未秋先含凉意,蘋风在暮色中更显清冽,这种"时空错位的感官体验"创造出"恍若月宫琼宇"的幻境。叶嘉莹先生则指出"先秋""向晚"的时序安排,暗含《楚辞》"袅袅兮秋风"的悲秋传统,却以"清冷"之境消解了愁绪。
尾联"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采用"声画互文"的写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说:"凤楼"实指而"箫声"虚写,通过"遥"与"仿佛"的空间模糊性,使史载的玉真公主"好音律"之事,转化为"凤鸣岐山"的祥瑞意象。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结句暗用萧史弄玉典故,"将宫廷宴乐升华为仙侣和鸣"。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颂而不谀,羡而不媚"的特质。霍松林《唐音阁鉴赏集》指出,诗人通过"空间层递"(从九达通衢到凤楼远景)和"感官转换"(视觉—触觉—听觉)的双重建构,既展现了"皇家气象的恢弘",又保留了"方外之人的清逸",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平衡",正是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