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

2025年07月05日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隆基

译文

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
与玉真公主一同造访大哥的山池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
此地以招纳贤士闻名,主人因乐善好施而声名远扬
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
野鸭嬉戏的池塘临近四通八达的道路,如龙般的山峰与高耸的城阙相对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
桂月(农历八月)未至秋先凉,傍晚的蘋风(微风)送来清新
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远处的凤楼依稀可见,仿佛能听到飘渺的玉箫声

词语注释

鹜池(wù chí):野鸭栖息的池塘
龙岫(lóng xiù):形如龙的山峰
蘋风(píng fēng):掠过蘋草的风,指微风
凤楼(fèng lóu):华丽的楼阁,常指仙居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云雾缭绕,玉真公主的别馆隐现于层峦之间。彼时公主已褪去华服,着道袍持拂尘,却仍保持着皇室贵胄的雅集传统。大哥山池畔的这场诗会,恰是盛唐文人心中"终南捷径"的绝佳注脚——王维、李白等皆曾借此道接近权力中心。

诗人踏入山池时,暮色正浸染着九曲回廊。鹜池水纹里倒映着龙首原的轮廓,层城长安的巍峨与山野之趣在此奇妙交融。史载玉真公主"乐善好施,尤爱词客",其别馆建制虽简,却因桂月蘋风而自成格调。凤楼檐角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若当年弄玉吹箫的传说,此刻与公主修道之姿重叠,遂成"仿佛玉箫声"的绝妙意象。

秋意未至而凉风先觉,诗人笔下的"先秋冷",或许暗喻着天宝年间隐约浮现的盛世凉薄。这场山池雅集,终将成为大唐风华最后的剪影之一,在桂香与箫声里,凝固成青史中一页淡金色的传奇。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园林的游赏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生活的雅致与超逸。首联"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暗用《诗经·小雅》"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的典故,将山池比作招贤纳士的灵台,既赞美了玉真公主的德馨,又暗合玄宗时期"野无遗贤"的政治理想。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联"以颂圣起笔而不露痕迹"。

颔联"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运用典型的皇家意象群:"鹜池"化用汉代建章宫太液池典故,"龙岫"暗指终南山龙脉,通过"九达"与"层城"的空间叠加,构建出天人相应的壮阔图景。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写法"将道教仙境与人间宫苑熔铸为一",体现了盛唐"以人间写天庭"的独特审美。

颈联"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转入细腻的感官描写。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赞赏其"以触觉写视觉"的通感手法:桂树未秋先含凉意,蘋风在暮色中更显清冽,这种"时空错位的感官体验"创造出"恍若月宫琼宇"的幻境。叶嘉莹先生则指出"先秋""向晚"的时序安排,暗含《楚辞》"袅袅兮秋风"的悲秋传统,却以"清冷"之境消解了愁绪。

尾联"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采用"声画互文"的写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说:"凤楼"实指而"箫声"虚写,通过"遥"与"仿佛"的空间模糊性,使史载的玉真公主"好音律"之事,转化为"凤鸣岐山"的祥瑞意象。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结句暗用萧史弄玉典故,"将宫廷宴乐升华为仙侣和鸣"。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颂而不谀,羡而不媚"的特质。霍松林《唐音阁鉴赏集》指出,诗人通过"空间层递"(从九达通衢到凤楼远景)和"感官转换"(视觉—触觉—听觉)的双重建构,既展现了"皇家气象的恢弘",又保留了"方外之人的清逸",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平衡",正是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玉,字字生辉。王维以"地有招贤处"开篇,暗合玉真公主山池的隐逸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五字已尽林泉之致,不著一字而风流自见"。

颔联"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明代胡应麟《诗薮》盛赞其"造化在手,仙凡两兼",谓其既得山水真趣,又具庙堂气象。对仗中"临""对"二字,尤见炼字之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此"虚实相生,有尺幅千里之势"。

颈联"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王国维《人间词话》点出:"'先秋'二字最妙,未秋而秋意已至,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蘋风用宋玉《风赋》典,清雅绝尘,钱钟书《谈艺录》谓其"使典如盐著水,观之无迹,品之有味"。

结句"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清代黄生《唐诗评》云:"以箫声作结,余音袅袅,正得《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施蛰存《唐诗百话》更指出此中暗用弄玉箫史典故,将玉真公主比作乘凤仙姝,可谓"神仙笔墨"。

通观全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总评:"右丞此作,在山水诗中别开生面。不写金谷之繁华,不效兰亭之放浪,独以招贤乐善立意,遂使台阁山林,两得其趣。"此评可谓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