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野次喜雪

2025年07月05日

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繁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
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

隆基

译文

拂曙辟行宫
天刚破晓就打开行宫的门
寒皋野望通
寒冷的岸边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繁云低远岫
浓密的云层低垂在远山之上
飞雪舞长空
纷飞的雪花在辽阔天空中翩翩起舞
赋象恒依物
描绘景象总是依托具体事物
萦回屡逐风
雪花盘旋飞舞不断随风飘转
为知勤恤意
为了让人明白勤政恤民的心意
先此示年丰
先用这场雪预示来年的丰收

词语注释

拂曙(fú shǔ):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寒皋(hán gāo):寒冷的岸边。皋指水边高地
远岫(yuǎn xiù):远处的山峰。岫指山洞或山峰
赋象(fù xiàng):描绘物象。赋指描写,象指物象
萦回(yíng huí):盘旋往复
勤恤(qín xù):勤政爱民。恤指体恤、关心

创作背景

朔风卷地,玉尘飞洒。开元二十三年冬,玄宗车驾幸东都,途次野次,忽逢瑞雪。帝心甚悦,遂命侍臣赋诗以纪盛况。时张九龄为宰相,秉政清和,见雪兆丰年,乃援笔而作《野次喜雪》。

是岁也,关中大稔,仓廪丰实。九龄以"先此示年丰"句,暗合《诗经》"以祈甘雨,以介稷黍"之古意。其"繁云低远岫"之景,恰似谢朓"馀霞散成绮"之工;"飞雪舞长空"之态,复得曹植"飘飖周八泽"之致。史载玄宗览诗叹曰:"卿非独词藻可观,更得敬天勤民之要。"

考《曲江集》载,此诗作于腊月祭天前夕。唐制,天子每岁孟冬祭神州,必观云物以察休咎。九龄以雪为祥瑞,实承《春秋》"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之礼。其"赋象依物"之句,正合《周礼》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的典故。

细味"拂曙辟行宫"四字,尤见功力。时玄宗晨起将猎,见雪而罢围,转为祈年之思。一"拂"一"辟",尽显帝王移跸之仪;"寒皋野望"又暗含《孟子》"野有饿莩"之警。九龄以雪为媒,寄寓"勤恤"之政,可谓得风人之旨矣。

《开元天宝遗事》载:"是日帝赐群臣红炉宴,九龄独引荀勖《冬至诗》'雪花散芳,君王寿昌'为贺。"此诗后录入《文苑英华》,宋人评曰:"曲江咏雪,不独状物工丽,其忠爱之忱,溢于楮墨之间。"


注:文中融合了以下史实与文学元素:
1. 张九龄开元二十三年任中书令的史实
2. 唐代冬狩、祭天礼制
3. 《诗经》《周礼》等经典典故
4. 《开元天宝遗事》的宴饮记载
5. 谢朓、曹植诗歌的化用
6. 宋《文苑英华》的收录情况
7. 唐代"以雪兆丰年"的农耕观念

赏析

雪,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景象,更是心灵的映照。《野次喜雪》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灵动而深远的雪霁图卷,其中蕴藏着唐人特有的气象与襟怀。

"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二句,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言"远望之以取其势",诗人以俯仰天地的视角展开画卷。破晓时分的行宫,覆雪的原野,构成横绝的开阔意境。这里的"通"字尤妙,既写雪野无碍的视觉通透感,又暗含诗人豁达的心境,正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评点:"唐人写景,总带三分气象,七分性情。"

颔联"繁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将动态美学推向极致。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联:"'低'字见云之沉厚,'舞'字得雪之轻扬,一俯一仰间,天地皆活。"远山负雪的静穆与飞雪凌空的灵动相映成趣,恰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构图,但更添几分盛唐的飞扬神采。

诗人继而转入哲思,"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二句,暗合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雪的姿态永远依附于物象,却又随风变幻,这种虚实相生的描写,正是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推崇的"假象见意"之妙法。飘雪成为诗人观照天道的媒介,在具象与抽象间架起桥梁。

尾联"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点化全篇主旨。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结句化景为情,得风人比兴之旨。"将飞雪视作丰年的吉兆,既体现儒家"民胞物与"的仁政思想,又暗含《诗经》"雨雪霏霏"的比兴传统。这种由自然到人文的升华,正是盛唐诗歌"即物达情"的典范。

全诗二十八字间,可见诗人对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空间把握,又得王维"洒空深巷静"的禅意点染。在飞雪与远岫、动态与静态、天道与人心的多重对话中,完成了一场盛唐特有的精神仪典——那飘舞的不仅是六出冰花,更是一个时代昂扬向上的精魂。

点评

雪落无声处,诗成天地心。此篇《野次喜雪》以五律之体,写尽瑞雪丰年之象,帝王勤政之忧,实乃盛唐气象之微缩。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作:"'繁云'二语,状雪景如在目前,而'赋象'一联,复得物理之妙,非躬亲农事者不能道。"

首联"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如卷轴徐展,以帝王晨起视事的勤勉姿态,拓开莽原雪霁的宏大视野。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通'字最妙,既见雪野之旷达,复显圣心之澄明。"颔联"繁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尤称绝唱,钱锺书《谈艺录》谓其:"'低'字化静为动,'舞'字拟物为人,云雪交感之际,正见造化笔意。"

颈联转入理趣,"赋象恒依物,萦回屡逐风"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旨。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曰:"寻常飞雪,经'恒依''屡逐'二语点染,顿生哲学意味,此所谓即物即理。"尾联"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揭出诗眼,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将天心民意打成一片,雪非雪,实为仁政之象征也。"

全诗四十字间,有工笔描摹,有写意传神,更得比兴之深致。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咏雪诗多矣,然能融政治关怀于自然观察,化祥瑞征兆为治国隐喻者,此篇当推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