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蒲州逍遥楼

2025年07月05日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隆基

译文

登蒲州逍遥楼
登上蒲州的逍遥楼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高大的榆树下烽火已熄,挺拔的柳枝间风尘宁静。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占卜出征巡视九洛之地,展现安乐之象走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这里曾是潜龙蛰伏之地,如今正是盛世清明之时。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时世太平大道通畅,且来欣赏这逢春之美。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
黄河如带分隔大地脉络,高楼飞檐似与天河相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放眼望去先贤留下的墨宝,历经千载仍令人肃然起敬。

词语注释

烽火(fēng huǒ):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卜征(bǔ zhēng):用占卜决定出征之事
九洛(jiǔ luò):传说中天帝居住的九重城,这里指都城
三秦(sān qín):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将其分为三部分
潜龙(qián lóng):《易经》中指蛰伏的龙,比喻未显达的贤人
芳翰(fāng hàn):对他人笔墨的美称,这里指先贤题咏

创作背景

开元八年冬,唐玄宗东巡至蒲州。这座矗立于黄河东岸的古城,曾见证过多少王朝兴替。当御驾行至蒲津关时,但见长榆烽燧静默如史,高柳戍楼沐雪而立——昔年太宗皇帝任河东道行军总管时,便是在此厉兵秣马。

逍遥楼上,玄宗凭栏远眺。黄河如带分割秦晋,龙门冰澌声隐约可闻。侍臣捧来贞观年间留下的题壁诗笺,墨痕已泛黄。年轻的帝王忽然想起,六十年前那个雪夜,祖父高宗曾在此宴请平叛将士,而此刻的太平盛世,正是当年血战换来的馈赠。

"昔是潜龙地"一句落笔时,砚中朱砂恰映着窗外落日。这座承载着大唐两代帝王记忆的城楼,在开元盛世的晨光里焕发新姿。黄河浪淘尽多少英雄,唯有诗行如楼头铁马金铃,千载铿锵。

赏析

诗人以"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开篇,用榆柳的静谧意象构建出太平盛世的图景。李商隐研究专家刘学锴指出,此联"以植物拟人化的笔法,将边境安定、尘埃落定的时代特征表现得含蓄而深刻"。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二句,古典文学学者傅璇琮认为:"'九洛''三秦'的地理意象形成时空张力,既展现帝王巡幸的宏阔视野,又暗含对秦汉盛世的追慕之情"。诗人通过地理符号的并置,巧妙勾连历史与现实。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的今昔对比,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最具历史纵深感的点睛之笔"。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特别赞赏这种"将个人命运与王朝兴替相融合的笔法",认为其继承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传统。

末联"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的时空体验,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为:"'遗芳翰'的文人雅趣与'肃如神'的庙堂气象形成双重奏,在千载的时间尺度上完成了对永恒价值的礼赞"。这种将瞬间感悟升华为永恒哲思的手法,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黄河分地络"的自然伟力与"飞观接天津"的人间奇观相映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天人合一的意象组合,既体现着'以诗证史'的创作观念,又流露出'河清海晏'的政治理想"。诗人通过空间意象的垂直建构(从地络到天津),完成了对盛世气象的立体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意境评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此诗开篇"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二句,以榆柳为眼,将太平气象凝练为具象风物。烽火既息,风尘自静,不着"太平"二字而太平之象自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时空构建

叶嘉莹先生论诗尤重时空转换之妙,此诗"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二句,以历史纵深勾连古今。潜龙之典既暗含《周易》"或跃在渊"的哲学意蕴,又自然过渡至当下治世,时空流转间自见诗人吞吐山河的气度。

气象品评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盛唐诗"气象浑厚",此诗尾联"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正是典型。黄河地络、飞观天津的壮阔景象,终归于"千载肃如神"的永恒静穆,恰如苏轼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境界。

诗艺特色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唐人善以小事显大境界","聊赏遇年春"五字看似闲笔,实为全诗点睛。将巡幸盛事化入寻常春赏,举重若轻处正见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功力。

历史回响

钱钟书《谈艺录》曾言:"唐诗非徒吟咏性情,乃时代精神之结晶","时平乘道泰"句直承《诗经》"王道平平"传统,以儒家治世理想为底色,使楼阁登临之作具有了"观风俗,知得失"的史家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