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东北隅的大明宫历经扩建,已成为帝国新的政治中心。这座由阎立德兄弟精心设计的宫阙群中,太液池畔的望春亭恰似一颗明珠,每逢上巳、清明时节,这里便成为帝王与群臣共赏春光的绝佳所在。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高宗李治尤重岁时节庆,常于三春之际率文武百官游宴太液池。彼时新科进士杜审言初入弘文馆,以崇文馆直学士身份侍游。这位后来被杜甫称为"吾祖诗冠古"的年轻诗人,在目睹金根车缓缓驶出明光殿时,但见九重仪仗映着太液池的粼粼波光,恍若舜帝《韶》乐重现人间。
诗中"尧樽随步辇"之句,实暗含深意。《唐会要》记载龙朔二年三月,高宗曾仿效尧帝"衢樽"典故,命在长安通衢设酒樽以示与民同乐。而"万寿祯祥"的颂圣之辞,恰与当时西域献瑞兽、东海贡巨龟的祥瑞记载相合。青年杜审言以"小臣"自谦,却在"酌海"的夸张比喻中,不经意流露出初唐文人特有的气象——那海纳百川的胸襟,正是贞观遗风在诗歌中的回响。
史载此次侍游后不久,杜审言便以《望春亭》诗得授著作佐郎。这首应制诗虽承袭六朝骈俪之风,却在"三春景物滋"的清新白描里,已隐约可见其后"迟日园林"之先声。大明宫琉璃瓦上流转的阳光,太液池畔新发的柳枝,都化作了他笔下最早的那缕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