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春亭侍游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帝出明光殿,天临太液池。尧樽随步辇,舜乐绕行麾。
万寿祯祥献,三春景物滋。小臣同酌海,歌颂答无为。

审言

译文

帝出明光殿
皇帝从明光殿中走出
天临太液池
天子亲临太液池边
尧樽随步辇
尧时的美酒跟随着御驾
舜乐绕行麾
舜时的乐曲环绕着旌旗
万寿祯祥献
献上祝福万寿无疆的吉祥
三春景物滋
三春时节万物生机盎然
小臣同酌海
微臣一同举杯畅饮
歌颂答无为
以颂歌回应圣上的无为而治

词语注释

明光殿: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皇帝居所
太液池:汉代宫苑中的池名,此处指皇家园林中的水池
尧樽:尧时的酒器,借指美酒
步辇:皇帝乘坐的轿子
舜乐:舜时的音乐,借指美妙的乐曲
行麾:行进中的旌旗
祯祥:吉祥的征兆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
酌海:形容酒量极大,此处指开怀畅饮
无为:道家思想,指顺应自然,不妄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东北隅的大明宫历经扩建,已成为帝国新的政治中心。这座由阎立德兄弟精心设计的宫阙群中,太液池畔的望春亭恰似一颗明珠,每逢上巳、清明时节,这里便成为帝王与群臣共赏春光的绝佳所在。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高宗李治尤重岁时节庆,常于三春之际率文武百官游宴太液池。彼时新科进士杜审言初入弘文馆,以崇文馆直学士身份侍游。这位后来被杜甫称为"吾祖诗冠古"的年轻诗人,在目睹金根车缓缓驶出明光殿时,但见九重仪仗映着太液池的粼粼波光,恍若舜帝《韶》乐重现人间。

诗中"尧樽随步辇"之句,实暗含深意。《唐会要》记载龙朔二年三月,高宗曾仿效尧帝"衢樽"典故,命在长安通衢设酒樽以示与民同乐。而"万寿祯祥"的颂圣之辞,恰与当时西域献瑞兽、东海贡巨龟的祥瑞记载相合。青年杜审言以"小臣"自谦,却在"酌海"的夸张比喻中,不经意流露出初唐文人特有的气象——那海纳百川的胸襟,正是贞观遗风在诗歌中的回响。

史载此次侍游后不久,杜审言便以《望春亭》诗得授著作佐郎。这首应制诗虽承袭六朝骈俪之风,却在"三春景物滋"的清新白描里,已隐约可见其后"迟日园林"之先声。大明宫琉璃瓦上流转的阳光,太液池畔新发的柳枝,都化作了他笔下最早的那缕盛唐气象。

赏析

暮春的皇家游宴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盛世长卷。明光殿的琉璃瓦映着晨晖,太液池的碧波托起整个天空的倒影,开篇十字"帝出明光殿,天临太液池"便以宏大的空间叙事奠定庄严基调。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宫殿与池苑的垂直构图,将人间帝居与自然天象熔铸为天人合一的仪式场域。"

随驾的仪仗在诗中转化为更具深意的文化符号。步辇旁晃动的尧樽,行麾间飘荡的舜乐,这两个精心撷取的意象被傅璇琮解读为"用上古圣王器物重构现实政治景观"(《唐代诗人丛考》)。酒器与礼乐不再只是物质存在,而成为连接古今治世的精神桥梁,暗含对当朝治世的礼赞。

"万寿祯祥献,三春景物滋"二句将时间维度巧妙折叠。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注意到这种"季节与祝颂的共生关系":春日的蓬勃生机与庆典的吉祥寓意相互渗透,使自然时序成为政治修辞的有机部分。柳枝新绿间浮动的贺表,落英缤纷里隐现的颂词,构成物质与话语的双重盛宴。

末联"小臣同酌海,歌颂答无为"堪称诗眼。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揭示其"微妙的颂圣艺术":以"酌海"的夸张修辞暗喻皇恩浩荡,又用"无为"典故将热闹的游宴升华为老子"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这种将具体场景哲学化的处理,正如蒋寅指出的:"使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礼仪功能,获得某种形而上的品质"(《大历诗风》)。

全诗如宫廷画家笔下的青绿山水,在富丽色彩中保持着典雅的秩序感。每个意象都是多棱的水晶,折射着政治、自然与哲学的多重光芒,最终汇聚成初唐盛世特有的那种"庄严的灵动"——正如林庚先生描述的那个"永远走在上升路线"的时代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字字有帝王之象。'尧樽''舜乐'之喻,非寻常颂圣语,实得《雅》《颂》遗音。"其评点特别指出首联"帝出明光殿,天临太液池"二句:"以天象喻帝驾,化用《诗经》'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之意,而气度更见恢弘。"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赏析颈联曰:"'万寿''三春'一联,将祥瑞之象与自然生机熔铸无痕。'滋'字尤妙,既状春物蕃秀,又暗喻圣泽广被,有杜审言'淑气催黄鸟'之工,而更显雍容。"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专论此诗尾联:"'小臣'句以'酌海'自况,既见谦卑之诚,复显气象之大。末句'无为'二字最堪玩味,表面颂君王垂拱而治,内里实含《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蕴,使整首应制诗超脱了单纯歌功颂德的层面。"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则从艺术手法评骘:"通篇用典如盐着水,'步辇''行麾'暗合《周礼》仪制,'酌海'典出《汉书·东方朔传》,而组合成文,浑然如自家胸臆流出,此真台阁体之绝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