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拾萃
暮春时节的涪江畔,诗人独立津渡极目远眺,但见水雾氤氲中舟楫往来,柳絮与落英共舞。此景此情,当为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杜审言流寓蜀地时所作。彼时诗人历经神龙政变遭贬,在巴山蜀水间寻得片刻安宁,却终难释怀庙堂之忧思。
历史经纬
- 地理印记:江津古称几江,乃长江要冲。唐代属剑南道渝州,杜甫《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曾咏"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可见其水势之胜。
- 时代投影:诗中"人皆浊""水至清"之叹,暗合武周至中宗朝局动荡。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逼武则天退位,未几韦后乱政,恰应"谷王常不让"之喻。
- 诗艺传承:颔联"烟销垂柳弱,雾卷落花轻"承袭六朝山水诗笔法,而尾联警句则显露初唐宫廷诗向盛唐风骨过渡之迹。
审美意趣
诗人以工笔绘就水墨长卷:飞棹破空似吴道子线描,蝶舞莺啼若展子虔设色。尤妙在"堤防水至清"句,既实写蜀江"沙明水净"(《益州记》载),又暗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典故,将羁旅之思升华为哲人之悟。
按《全唐诗》卷六十二录此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得江山之助"。细味"戒中盈"三字,恰是初唐诗人历经离乱后特有的清醒,为盛唐之音奏响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