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游

2025年07月05日

日晦随蓂荚,春情著杏花。解绅宜就水,张幕会连沙。
歌管风轻度,池台日半斜。更看金谷骑,争向石崇家。

审言

译文

晦日宴游
在晦日这一天宴饮游乐
日晦随蓂荚
晦日随着蓂荚的凋落而到来
春情著杏花
春天的气息染红了杏花
解绅宜就水
解开衣带适合靠近水边
张幕会连沙
搭起帐篷连接着沙滩
歌管风轻度
歌声和乐声随风轻轻飘荡
池台日半斜
池塘边的亭台阳光已西斜
更看金谷骑
再看那金谷园的骑手
争向石崇家
争相奔向石崇的豪宅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蓂荚(míng ji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据说每月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荚,十六至月底每日落一荚,所以可用来计日
解绅:解开衣带。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
金谷:指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
石崇:西晋时期著名的富豪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宴游》创作背景考略

时令与民俗渊源

据《荆楚岁时记》载,晦日乃农历月末之日,古人以"祓禊"之俗祛除不祥。至唐代,此日渐成宴游盛会,《秦中岁时记》有云:"唐人以正月晦日为节,士女泛舟,临水宴乐。"诗中"蓂荚"乃尧时瑞草,随月生死,暗合晦日时序更迭,而"春情著杏花"正应《酉阳杂俎》所述长安士人"杏园探花"之雅事。

宴饮风雅考

"解绅宜就水"典出《晋书》"临水修禊"之制,唐人沿袭此风,于曲江等水系张帷幔、设酒筵。《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诗中"张幕连沙"之景,恰是权贵们以锦帐连接沙滩的奢华写照。杜佑《通典》提及此时"歌钟列妓,车马喧阗",与"歌管风轻度"形成声色交融的意境。

石崇金谷隐喻

尾联"金谷骑"直指西晋石崇金谷园雅集,《世说新语》载其"昼夜游宴,屡迁其坐"。唐人常以金谷喻权贵奢宴,如《明皇杂录》记杨氏兄妹"金谷障"之侈。此处在描写晦日游宴盛况时,暗含对天宝年间豪奢风气的讽喻,与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史互证

考《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后期"每正月望夜,御勤政楼观乐,贵戚盛饰灯影",宴游之风日盛。诗人以"池台日半斜"的微妙光影,既实录了午后至黄昏的宴饮时长,又暗合《教坊记》所载宫中"日晏方罢"的游乐习惯,展现盛唐社会生活的浮华剖面。

赏析

暮春的宴游,总是带着几分将尽未尽的缠绵。诗人以"日晦随蓂荚"起笔,用传说中的瑞草蓂荚暗合晦日时序,既显古雅,又暗含光阴流逝的怅惘。那"春情著杏花"五字尤为绝妙,着一"著"字,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情思都点染在灼灼杏花之上,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评此联:"以物候写时节,化抽象为具象,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春天的魂魄。"

中间两联铺陈宴游之乐,却处处透着唐人特有的清雅气象。"解绅宜就水"暗用《论语》"浴乎沂"的典故,将文人雅趣与自然野趣交融;"张幕连沙"的构图,令人想见素帐逶迤接远沙的疏朗画面。歌管声随风轻漾,池台倒影在斜阳中摇曳,这"风轻度""日半斜"的笔触,恰如傅璇琮先生所言:"以光影与声响构筑流动的诗境,看似闲笔,实乃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尾联忽转入金谷园的典故,石崇的豪奢盛宴在此成为反衬。诗人以"更看""争向"的递进句式,将眼前的清雅之趣与历史上的浮华对照。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此中暗含警醒之意,却又不着说教痕迹,正是唐代宴游诗'乐而不淫'的典范。"那金谷骑影与石崇宅第,终究抵不过风中歌管、斜照池台的永恒之美。

全诗如一幅淡彩的唐人游春图卷,在节令风物中寄托着对自然的挚爱,在宴饮欢乐里沉淀着对生命的沉思。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所说:"唐代晦日诗多写祓禊祈福,此篇独以审美的眼光观照时节变迁,将民俗活动升华为艺术意境,体现了盛唐文人'即世间而超世间'的精神追求。"那随蓂荚暗换的时光,那著于杏花的春情,最终都化作斜阳里的一曲清歌,在千年诗页间余韵袅袅。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晦日宴游"为题,却于纤秾处见气象,于宴乐中藏机锋。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叹曰:"'日晦随蓂荚'五字,便将时序迁流说得如许灵动,蓂荚为尧时瑞草,暗含今昔之思,非寻常宴游笔墨。"首联以杏花著春情点染时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著'字最妙,春非我春而情自著,有物我两忘之致。"

颔联"解绅宜就水,张幕会连沙",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解绅临水,见名士风流;连沙张幕,状宴席之盛。十字中含《兰亭》《金谷》两重境界。"此联对仗工稳而意态横生,恰如流水行云。

颈联歌管池台之句,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风轻度'三字,写尽笙歌缭绕之态;'日半斜'则摹宴饮忘时之状,光影声情俱在目前。"此中暗藏光阴流逝之警,与首联蓂荚遥相呼应。

尾联金谷石崇之典,宋人刘辰翁《唐诗品汇》有云:"忽以季伦奢靡事作结,如画龙点睛,使全篇宴乐语俱成讽喻。金谷尘飞,石崇安在?所谓'热闹场中冷淡人'也。"明末竟陵派谭元春更在《诗归》中批曰:"看他前七句何等旖旎,末句陡转,便觉古今兴亡俱在樽俎之间。"

全诗四十字间,有初唐七子之藻丽,含陈子昂之兴寄,得杜审言之精工。正如清人黄生《唐诗矩》所论:"宴游诗至此,可谓丽不伤雅,欢不溺志,观其结句,尤见诗人忠厚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