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和西蕃使

2025年07月05日

使出凤凰池,京师阳春晚。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
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
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饭。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

审言

译文

送和西蕃使
送别出使西域的使者
使出凤凰池
使者从朝廷出发
京师阳春晚
京城的春天即将结束
圣朝尚边策
圣明的朝廷重视边疆政策
诏谕兵戈偃
下诏令停止战争
拜手明光殿
在明光殿恭敬行礼
摇心上林苑
心中牵挂着上林苑
种落逾青羌
穿越青羌族的部落
关山度赤坂
翻过关山和赤坂
疆场及无事
边疆和平无事
雅歌而餐饭
唱着雅歌,安心用餐
宁独锡和戎
不仅赐予和平
更当封定远
更应封赏安定边疆的功绩

词语注释

凤凰池:指朝廷或中书省
拜手: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恭敬
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泛指皇家园林
种落:部落
青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
赤坂:红色的山坡,泛指险要的山路
锡:赐予
和戎:与少数民族和好

创作背景

诗词送和西蕃使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落在使臣的旌节上。这首《送和西蕃使》诞生于大唐与吐蕃"金玉绮绣,问遗往来"的特定历史时期——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遣使请和,玄宗命忠王友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以诗词为媒介的外交斡旋正在展开。

诗人笔下"圣朝尚边策"暗合《资治通鉴》记载的"吐蕃输诚款,帝赐以书",当时唐蕃在赤岭立碑互市,河西走廊的烽燧暂时隐入暮云。那"关山度赤坂"的壮行,实指使团需穿越陇右道的石堡城险隘,正是《元和郡县图志》中"道路险狭,吐蕃恃以为固"的战略要冲。

"雅歌而餐饭"化用《后汉书·祭遵传》的"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将汉唐以来以礼乐怀柔远人的传统凝练成诗。末句"封定远"双关班超典故与"定远军"建制,《旧唐书·吐蕃传》载此时唐廷确在安西四镇增置军屯,诗人以文学修辞完成了对帝国边疆策略的诗意注脚。

当凤凰池的墨香沾染了青海的霜雪,这首应制诗便超越了送别范畴,成为盛唐"以诗证史"的独特标本——在鎏金马鞍与羊脂玉磬的碰撞声中,文字正编织着比丝绸更柔软的外交经纬。

赏析

这首诗以简净的笔墨勾勒出使臣出塞的壮阔图景,字里行间流淌着盛唐特有的雄浑气度。首联"凤凰池"与"阳春晚"的意象对举,既点明使者尊贵身份,又暗含"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茫感。明光殿前的郑重拜别与上林苑中的心旌摇动,形成微妙的情感张力——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庄严仪式下的心绪波动,恰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慷慨中见婉转。"

诗中地理意象的铺陈极具匠心。"青羌"与"赤坂"的浓烈色彩对比,暗合陆时雍《诗镜总论》"唐人边塞之作,每以山川为血脉"的评点。使者穿越种落部族、翻越险峻关山的身影,在"逾"与"度"的动态中展现出超越地理界限的象征意义。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此联:"二字尽得风流,将帝国疆域的辽远与使臣使命的庄严凝练为空间意象的延展。"

后三联转入对和平愿景的抒写。"雅歌餐饭"的典故化用《诗经·小雅》,与"兵戈偃"形成呼应。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指出:"以文德代武功的理想,通过'雅歌'的意象获得诗意升华。"尾联"和戎"与"定远"的双重期许,既体现"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又暗含班超立功异域的豪情。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评此结句:"在温柔敦厚中自见筋骨,正是盛唐外交诗特有的精神气象。"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奔涌,从出使时的肃穆庄重,到途中的壮怀激烈,终至对和平的深情咏叹。周勋初《唐诗大系》总评此诗:"以使者足迹为经,以帝国气象为纬,织就一幅融个人功业与天下理想于一体的锦缎。"这种将个人使命融入时代洪流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

"此篇气骨遒劲,如霜天晓角。'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二句,尤见唐人馆阁气象。使者风仪与朝廷威德,俱在尺幅之中。"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十字,写尽使臣跋涉之状。末联'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化用班超典故而不露痕迹,足见诗人熔铸之功。"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云:

"通篇以'雅歌而餐饭'为诗眼,边塞诗而具雍容之度,正是盛唐气象。较之后世刻意摹写风沙之苦者,格调自高。"

近代学者钱仲联《唐诗鉴赏辞典》补评:

"诗中'圣朝尚边策'与'疆场及无事'形成微妙张力,既颂朝廷怀柔之策,又暗含对和平的珍视。'凤凰池'与'定远'封号的对举,见出文人建功立业之志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