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莺飞草长。诗人独立轩窗,望见陌上柳色新新,忽觉心中怆然——这已是天宝十五载(756年)的春天,长安城头却再不见往年的太平气象。安禄山的铁骑踏碎霓裳羽衣曲,玄宗皇帝西幸蜀地,盛唐的繁花在战火中零落成泥。
诗人笔下"河山鉴魏阙"五字,暗含《诗经·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典故。昔日巍峨宫阙倒映在渭水中,如今却映照着叛军的旌旗。那"桑梓忆秦川"的叹息,分明带着《楚辞·哀郢》的悲怆,故园草木深,故国黍离离。
最是痛彻处,在"花鸟""风烟"二句。杜少陵《春望》写"感时花溅泪",与此处"花杂芳园鸟"形成残酷映照——自然依旧遵循着四时规律,而人间早已沧海桑田。绿野上的袅袅炊烟,恍若昨日洛桥边的车马喧嚣,那是记忆中上巳节祓禊的盛况,是《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太平光景。
诗人或许正避乱江南,如当时众多士人一般。韦庄《秦妇吟》所述"南邻走入北邻藏"的乱象,与此诗形成时空呼应。那洛桥边的车马,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盛唐文明的最后剪影,在烽烟中化作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