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海乱石山作

2025年07月05日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
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
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
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
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

审言

译文

南海乱石山作
在南海乱石山有感而作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
汹涌的海浪似要触及天际,巍峨的群山拔地而起。
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
世人称这里为乱石山,却找不到典籍记载它的来历。
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
山石悬空险峻令人心惊,形状大小各异难以归类。
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
忽而似云中孤岛耸入九霄,转瞬又如星辰排列河汉。
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
向上陡峭似要凌空飞去,向下俯瞰又像即将倾坠。
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
朝阳为山石染上丹紫,月光映得岩壁青翠欲滴。
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
高耸处云雾聚散如雨,幽深处似有仙灵隐秘。
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
万丈悬崖挂着鹤鸟的巢穴,千尺绝壁垂着猿猴的长臂。
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
昔日离开时正值南风季节,如今归来恰逢清明时分。
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
见此奇景不禁赋诗咏叹,久久回味这天地神工。

词语注释

嶪(yè)地:高耸的样子
朝暾(tūn):早晨的太阳
赩(xì)丹紫:染上深红色
夜魄:月亮
穹崇:高耸的山峰
閟(bì):隐藏
景风:夏季的南风
姑洗:农历三月的别称

创作背景

南海之滨的乱石山群,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曾引发诗人骆宾王的惊叹。彼时大唐水师正开拓海上丝路,这片由火山熔岩与海浪侵蚀共同雕琢的奇绝地貌,恰似天工泼墨的立体诗行。

史载冯盎曾在此练兵,而骆宾王随军途经时,但见「涨海积稽天」的浪沫拍打着「群山高嶪地」的嶙峋岩柱。那些被当地人称为「乱石」的玄武岩柱群,在《括地志》等典籍中竟「失其事」般鲜有记载,更添神秘色彩。诗人以「悬危悉可惊」的笔触,将石林比作凝固的惊涛——上接云岛星河,下临无地深渊。晨光中「赩丹紫」的岩壁与夜月下「炯青翠」的棱角,恰似蓬莱仙境跌入尘寰。

「万寻挂鹤巢」的夸张笔法,暗合《岭南异物志》中「礁石如列戟」的记载;而「昔去景风涉」至「今来姑洗至」的时序转换,则透露诗人作为行军书记的身份。这首被收入《骆临海集》的杰作,实为盛唐开拓精神与自然奇观碰撞出的金石之音。

赏析

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南海乱石山的奇绝景象。开篇"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二句,如泼墨山水般展现海天相接、山岳巍峨的壮阔画面。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气象浑茫,直追汉魏","稽天"、"嶪地"的夸张笔法,将自然伟力推向极致。

诗中意象群充满动态张力:"悬危"四句以"飞"、"坠"的强烈对比,赋予静态山石以生命悸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指出"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二句"状险峻如在目前",而"云岛"、"星河"的意象组合,则使空间维度从 terrestrial 延伸到 celestial,构成《文心雕龙》所谓"视通万里"的审美效果。

色彩运用尤见匠心:"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形成昼夜交替的色彩交响。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丹紫与青翠的冷暖对照,不仅强化了时空流转,更暗含诗人对自然神性的礼赞"。而"雾雨蓄"、"灵仙閟"的幽邃描写,又为景物蒙上《楚辞》般的奇幻色彩。

全诗情感脉络呈递进式升华。从开篇的惊叹("悉可惊"),到中段的审美陶醉("得咏歌"),最终升华为"长时想精异"的永恒追慕。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揭示此诗"始乎形似,终乎神思"的创作轨迹,认为末句"精异"二字实为诗眼,既概括物象之奇,又寄托着诗人对超验之美的向往。

在结构上,诗人采用《诗经》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前十二句极尽铺陈之能事(赋),后四句转入哲理沉思(比兴)。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恰如皎然《诗式》所云"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在盛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南海之石,非石也,乃造化之狂草,天地之断章。昔东坡论石曰"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此诗所述乱石山,正得此中三昧。

"悬危悉可惊"四句,钱锺书先生曾击节称叹:"以星河为衬,云岛作比,将静态山石写出飞动之势,此韩退之《南山诗》遗法也。"其笔力之雄奇,令顽石皆具腾跃之姿。

"朝暾赩丹紫"一联,饶宗颐先生评为:"摄日夜之魂于尺幅,丹青家不能及。"晨昏异色之妙,非但见石之形,更得石之神,直追王摩诘"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之画境。

末段"万寻挂鹤巢"等句,叶嘉莹先生有精辟见解:"鹤巢猿臂之喻,化用《山海经》奇崛笔法,然'昔去''今来'二句忽转清商时序,使洪荒气象顿生人世温情,此等转折,唯老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可相颉颃。"

全诗最绝处在"大小都不类"五字,汪曾祺先生谓:"此语道尽南海乱石真精神!石之奇正生于不伦不类,诗之妙恰在似与不似,较米南宫'瘦皱漏透'之说更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