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京中有怀

2025年07月05日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审言

译文

今年游寓独游秦
今年我独自一人旅居在长安
愁思看春不当春
满怀愁绪看着春光却感受不到春意
上林苑里花徒发
上林苑中的花儿白白绽放
细柳营前叶漫新
细柳营前的树叶空自嫩绿
公子南桥应尽兴
想必南桥的贵公子们正在尽兴游乐
将军西第几留宾
将军府中不知留住了多少宾客
寄语洛城风日道
我要托话给洛阳城的春风和阳光
明年春色倍还人
明年的春光定会加倍偿还给人们

词语注释

游寓(yóu yù):旅居、客居
秦:此处指唐代都城长安
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借指唐代长安园林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处,此处借指唐代军营
南桥:长安名胜,贵族游玩之地
西第:泛指权贵府邸

创作背景

春日京中有怀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杜审言时任国子监主簿,羁旅长安。彼时洛阳为东都,文人雅士多聚于斯,而诗人独处西京,正值春光明媚之际,却生出异乡飘零之慨。

历史语境

  1. 两京制背景:唐代长安与洛阳并重,洛阳因运河之利,风物尤胜。诗人曾于洛阳有"芳辰追逸趣"(《宿羽亭侍宴应制》)的畅快经历,与长安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2. 上林苑意象:汉代旧苑在长安城南,唐时仍为春游胜地。花开"徒发"暗用《诗经·小雅》"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的孤寂意境。
  3. 细柳营典故:周亚夫屯军处,在今咸阳西南。诗人见柳叶新发却无共赏之人,与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异曲同工。

创作心境

诗人以"洛城风日"为倾诉对象,化用《世说新语》中"风景不殊"的典故。"倍还人"三字既含《诗经·七月》"春日迟迟"的期盼,又暗合杜甫"传语风光共流转"的时空对话意识,在初唐七律中独具沧桑气韵。

按:《旧唐书·文苑传》载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此诗却以七律写羁旅情怀,可见其晚年诗风之变。尾联虚实相生的笔法,已开盛唐气象先声。

赏析

春日的长安城本该是姹紫嫣红的热闹景象,诗人却以"独游秦"三字劈空而来,在繁华中劈开一道孤独的裂缝。这"愁思看春不当春"的悖论式表达,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让满城春色都浸透了游子的怅惘。

颔联的"上林苑"与"细柳营"对仗精工,前者是汉帝的皇家园林,后者暗用周亚夫屯兵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指出:"'花徒发''叶漫新'的'徒''漫'二字最见精神,春光愈是绚烂,愈衬得诗人与这盛景格格不入。"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赞"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颈联笔锋忽转,想象洛阳故交的宴游盛况。"南桥尽兴"与"西第留宾"的虚写,与眼前长安的实景形成时空交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联:"诗人以对面着笔的迂回技法,将怀乡之情写得婉转而深沉,如同隔院听笙,愈觉其音袅袅。"

尾联的"寄语"二字突然打破时空壁垒,将春风拟人化为可托付心事的故友。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激赏此句:"'倍还人'三字既有孩子气的天真,又含着历经沧桑后的通达,这种复杂情感的平衡正是杜审言诗艺的绝妙之处。"而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更指出,这种对明春的期许"实则暗含了对当下困境的超越,展现了大唐诗人的精神气象"。

全诗在时空的虚实交错间,完成了一场精妙的情感舞蹈。长安的孤春与洛阳的虚春相互映照,当下的怅惘与未来的希冀彼此消长,最终在"倍还人"的期许中达成和解。这种哀而不伤、怅而不怨的抒情境界,正是初唐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此诗以"独游秦"三字劈空而来,顿生孤客之悲。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唐诗镜》有云:"杜审言此作,愁思看春,翻成怨春,一种孤怀郁结,却在温厚处见之。"

"上林"、"细柳"一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对仗精工而气脉流动,'徒'、'漫'二字最见精神。花叶自荣,人事已非,正是少陵'感时花溅泪'之先声也。"

结句"寄语洛城"云云,清人黄生《唐诗摘钞》叹赏:"本是诗人思归,却责风日欠春,复许以来年倍偿。无理而妙,愈见思乡之切。"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点出其章法之妙:"末联作未来之想,空中传恨,与王右丞'来日绮窗前'同一机杼。"

全诗以乐景写哀,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长安春色愈丽,游子愁思愈深,此种反衬手法,开盛唐羁旅诗之先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