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年间,杜审言与崔融同列"文章四友",以文采相知。彼时二人皆沉沦下僚,审言贬吉州司户参军,融亦辗转州县,遂有此二十韵相赠。诗中"十年俱薄宦"道尽初唐寒士之困厄,"万里各他方"更见帝国疆域辽阔与文人漂泊之常态。
洛阳重逢时,东都正沐浴在武周革命前夜的政治氤氲中。杜崔二人"相逢慰畴昔"的悲欣,实则映照着贞观以来门阀制度渐颓、寒门文士挣扎求进的时代图景。"草深穷巷毁"之叹,非独伤故园凋敝,更暗喻隋唐易代之际旧士族的式微。
诗中"雀罗争去翟,鹤氅竞寻王"用典精妙,既讽世态炎凉,又自标雅操。后段"琴樽横宴席"至"言洽凤凰翔"诸句,实为武周时期洛阳诗坛雅集的珍贵实录。当时文人宴游常以"悬榻"之礼相待,而"鸲鹆舞"与"凤凰翔"之喻,正见初唐宫廷诗向山水诗转型的审美趣味。
末章"严程已饬装"暗合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而"玉振""金铭"之思,则彰显初唐文人将道德文章视为不朽之业的集体意识。此诗作于永昌元年(689年)前后,后收入《全唐诗》卷六十二,堪称初唐赠答诗中"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