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赠苏味道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还留着未干的雨痕。御史台内,杜审言执笔的手在素笺上悬停许久,墨汁沿着狼毫滴落,洇开一片化不开的愁绪。这是武周神功元年(697年),北疆的烽火正灼烧着契丹叛军的铁骑。
案头摊开的军报记载着营州之乱的细节:松漠都督李尽忠举兵反周,突厥人趁机南下劫掠。诗人想起去岁在并州与苏味道对酌时,那位以"火树银花"名动洛阳的侍郎,此刻正随建安王武攸宜的大军行进在燕山积雪中。窗外更漏声声,恍惚间化作《陇头流水》的曲调,催动他写下"边声乱羌笛"的句子。
砚台里凝结的墨块映出诗人消瘦的面容。三年前他因直言获罪贬吉州,而今苏味道亦踏上征途。笔锋扫过"雨雪关山暗"时,朱雀大街传来凯乐声——那是王孝杰平定吐蕃的捷报。但诗人清楚,真正的战场在东北方,在那些"虏骑猎犹肥"的蓟北原野。
他忽然搁笔,从博山炉升起的青烟里,看见显庆四年(659年)的洛阳春日。那时他与苏味道、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在修文馆的梨树下讨论沈约的声律说。而今崔融正在军中掌书记,李峤在麟台校书,而自己案头还压着《欢喜诗》的未竟稿。
五更鼓响时,诗卷终成。当"歌舞共春辉"的结句落墨,东方既白。诗人将诗笺装入青绫函,忽然想起苏味道离京那日,灞桥的垂柳才抽出新芽。此刻辽东的冻土应已解冻,而他的诗句,正带着长安未央的月色,飞向卢龙塞外的铁衣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