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行岚州

2025年07月05日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审言

译文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北方的春天来得迟,边塞的气候依旧寒冷。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来往之间不见花开,新旧积雪仍未消融。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流水声如琴音般悦耳,群山仿佛画中景色。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突然惊觉自己被远行公务所牵绊,艰险催促着快马加鞭。

词语注释

岚州(lán zhōu):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征鞍(zhēng ān):远行所骑的马匹,也指长途跋涉。

创作背景

诗词经行岚州创作背景考

历史地理溯源

岚州地处晋北高原,唐时属河东道,辖宜芳、静乐、合河三县。其地"表里山河,四塞为固"(《元和郡县志》),春迟夏短,《太平寰宇记》载"五月始耕,八月飞雪"。诗人行经此地时,正值早春二月,实际气候较中原更为凛冽,故有"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之叹。

时空坐标考据

据《唐会要·职官志》记载,开元年间朝廷常遣御史巡察边州。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经行此地时,目睹"新旧雪仍残"的特殊景象——山阴处犹存去冬积雪,新雪又覆其上,这种层叠的冰雪景观在《水经注·汾水》中亦有"阴崖积素,朝晖曜彩"的记载。

艺术意象源流

"水作琴中听"化用伯牙鼓琴典故,暗合岚州汾水支流"悬流千丈,漱石成韵"(《读史方舆纪要》)的特征;"山疑画里看"则与展子虔《游春图》中的青绿山水技法相呼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此类画作"咫尺重深,尽显造化"。

诗人境遇钩沉

末联"自惊牵远役"折射出唐代文士"奉使巡边"的矛盾心态。《通典·职官》载监察御史"出使劳苦,冠盖相望",诗人既怀"致君尧舜"之志,又见"征鞍艰险",这种复杂心绪在张说《巡边在河北作》中亦有"抚剑空徘徊,边城多警急"的相似表达。


注:文中历史地理信息综合参考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唐会要》《通典》等典籍,艺术分析参照《历代名画记》及唐代边塞诗传统。通过将诗句置于具体时空坐标与制度背景中,揭示其独特的文学景观与历史回响。

赏析

岚州,北地的边城,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苍茫与清冷。"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开篇便以对比强烈的时空感勾勒出此地风貌。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晚'与'寒'二字,不仅点明时令特征,更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适。"春光迟暮,寒气逼人,这既是自然气候的写照,也是诗人远役心境的投射。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一联,以精炼的笔触描绘出边地的荒凉。著名学者傅璇琮曾评:"'花不发'与'雪仍残'形成鲜明对照,既写出了边地春色的稀缺,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期盼。"新旧雪叠,暗示时光流逝而边塞苦寒依旧;花不开,则透露出生命在此地的艰难萌发。这种意象的并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张力。

然而,诗人在荒寒中亦能发现别样的美。"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此联历来为人称道。《唐宋诗举要》赞其:"以听觉写水,以视觉写山,将自然景物艺术化,体现了诗人超然的审美情趣。"流水如琴音般清越,山色似画卷般秀美,诗人以艺术家的敏感,捕捉到了边地风物的神韵。这种将自然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写法,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能保持的审美心境。

尾联"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陡然回转,道出了诗人的真实处境。学者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分析:"'自惊'二字,既是对前文山水之美的突然觉醒,也是对远役现实的无奈接受。"美景虽好,终非故乡;琴音画意,难掩征途艰辛。这种情感的跌宕,使得全诗在苍凉中见出深沉,在优美中蕴含悲慨。

全诗以边塞风物为经,以诗人情感为纬,织就了一幅既雄浑又细腻的艺术画卷。正如《中国文学史》所论:"此诗将边地的苦寒与奇异之美、远役的艰辛与超然之趣融为一体,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壮美与深沉。"诗人以敏锐的感知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让读者在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那片北地春光的独特魅力,以及一个远行者的复杂心绪。

点评

此诗以岚州边塞风物为骨,以行役之情为魂,诚所谓"句句是景,字字关情"者。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作:"'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二句,化寻常景物为天籁丹青,较之王摩诘'江流天地外'别具一番清冷韵致。"

"新旧雪仍残"五字尤见锤炼之功。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新旧'二字并用,将边地苦寒之状写尽,积雪经年,陈陈相因,较之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更显苍凉。"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对边地物候的敏锐体察。

至若尾联转折,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独有会心:"'自惊'二字如孤雁突唳,前六句静观山水之趣,至此骤翻作羁旅惊心之态。杜少陵'感时花溅泪'之写法,在此已见端倪。"全诗结体谨严,恰如明人胡应麟所言"盛唐气象,半在边塞",将地理上的荒寒与心理上的惊怯交融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