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都尉山亭

2025年07月05日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
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审言

译文

紫藤萦葛藟
紫藤缠绕着野葡萄藤
绿刺罥蔷薇
绿色的刺蔓挂满蔷薇
下钓看鱼跃
放下钓竿,看鱼儿欢跃
探巢畏鸟飞
轻探鸟巢,怕惊飞鸟儿
叶疏荷已晚
荷叶稀疏,已是深秋
枝亚果新肥
枝条低垂,新结的果实饱满
胜迹都无限
美景无限好
只应伴月归
只该伴着月光归去

词语注释

葛藟(gě lěi):野葡萄藤
罥(juàn):缠绕、挂住
亚(yà):低垂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独步于都尉山亭。此地乃前朝名士雅集之所,檐角犹存魏晋风骨,石阶已沁盛唐苔痕。紫藤与葛藟缠绵如上古结绳,绿刺同蔷薇交织若锦绣文章——恰似杜甫《巳上人茅斋》"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的幽邃意境。

诗人垂纶亭畔,见游鱼跃破琉璃水影,惊觉《庄子·秋水》中儵鱼之乐;仰观乔木巢倾,雏鸟振翅欲飞,复忆及《诗经·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的忧思。此时荷叶初展尚疏,枝头新果已肥,时序更迭暗合《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的物候哲思。

当暮色浸透石栏,诗人独对苍茫胜迹。昔年王羲之兰亭雅集、谢灵运山居吟咏,皆化入"胜迹都无限"的浩叹。惟有天际新月如约而至,仿若李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千年邀约,遂提笔蘸取月光,写就此山水清音。

赏析

《都尉山亭》赏析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恬淡的山亭画卷。首联"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中,紫藤与葛藟缠绕、蔷薇与绿刺交织,形成富有层次感的植物意象群。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植物互生"的描写手法,既展现自然的蓬勃生机,又暗喻人世间的羁绊与依存。

颔联"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转入动态描写,通过"看鱼跃"的闲适与"畏鸟飞"的谨慎形成微妙对比。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此联:"一放一收之间,尽显诗人对万物既亲近又敬畏的矛盾心理"。垂钓者与探巢者的双重身份,暗示着人与自然若即若离的关系。

颈联"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运用时空交错的笔法,叶疏显秋意,果肥见夏实。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此联:"疏密相间的物象排列,构成视觉上的韵律美,更暗含盛衰交替的哲理"。晚荷与新果的并置,形成生命轮回的隐喻。

尾联"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将全诗推向空灵之境。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推崇此句:"'伴月归'三字洗净铅华,将世俗的'胜迹'转化为心灵的归宿"。月光意象的引入,使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家园,体现诗人追求超脱的隐逸情怀。

全诗以植物起兴,经鱼鸟过渡,至果实收束,最终归于月光,形成完整的意象链条。正如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所言:"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内心世界深化的典型表现"。诗人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命的感悟融为一体,在简净的物象中寄托深远的情思。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此诗:"少陵(杜甫)山亭小景,五言如画。'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二句,写尽藤蔓纠缠之态,设色秾丽而自然,真化工之笔。"

  2.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一联,动静相生。鱼跃见生机,探巢显仁心,杜陵野老体物之细、宅心之厚,于此可见。"

  3. **仇兆鳌《杜诗详注》**特别指出:"'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暗藏时序推移之妙。荷晚见秋意,果肥显夏余,十字中含《豳风》图景。"

  4. 现代学者叶嘉莹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延伸解读:"结句'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实乃诗眼。前六句铺陈物色之胜,终以明月清辉收束,显诗人超然之致。少陵非独善状物,更能于繁华中见寂寥,此盛唐气象之转关也。"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杜甫诗注》中赞叹:"此诗具六朝山水诗遗韵而更添唐音。'绿刺罥蔷薇'之'罥'字,'枝亚果新肥'之'亚'字,皆以俗字入诗而意境全出,可见诗圣炼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