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高郎中北使

2025年07月05日

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拜手落花春。

审言

译文

北狄愿和亲
北方的狄族愿意和亲
东京发使臣
从东京派遣使臣出发
马衔边地雪
马儿踏着边地的积雪
衣染异方尘
衣衫沾染异乡的尘土
岁月催行旅
岁月催促着行旅之人
恩荣变苦辛
恩宠荣耀化作艰辛
歌钟期重锡
期待朝廷再次赐予荣宠
拜手落花春
拱手拜别,正值落花纷飞的春天

词语注释

北狄(běi dí):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和亲(hé qīn):古代汉族与其他民族为和平共处而进行的联姻
东京(dōng jīng):此处指唐朝的东都洛阳
衔(xián):含着,这里指马踏积雪
歌钟(gē zhōng):古代乐器,这里代指朝廷的赏赐
拜手(bài shǒu):古代的一种礼节,拱手弯腰行礼

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黄云时,大唐的朱雀大街上正行进着一支特殊的仪仗。开元二十四年冬,突厥毗伽可汗遣使求和亲,玄宗命鸿胪卿袁振摄鸿胪卿事,以高郎中为副使北赴漠南。诗人杜审言执笔为同僚送行,笔下既有盛唐气象的恢弘,亦暗藏边塞诗特有的苍凉。

马鞍上凝结的霜花折射着寒光,使团旌节掠过阴山残雪。诗人以"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的工对,将《周礼》"行夫掌邦国传遽"的典故化作具象画面。彼时唐与突厥虽互市于西受降城,然边地"积雪没胫,坚冰在须"的苦寒,仍令中原士人视为畏途。

"恩荣变苦辛"五字道破使臣荣耀背后的艰辛。据《唐六典》记载,出使绝域者例加朝散大夫衔,然实际要经历"沙砾自飘扬,夜闻胡笳泪如雨"的考验。末句"拜手落花春"暗含双重时空——长安城落英缤纷的饯别春日,与使者归来时可能面对的又一个春天,这种时空折叠手法,恰似敦煌壁画中"异时同图"的叙事智慧。

在《通典·边防典》记载的数十次和亲背景下,这首诗成为盛唐外交史诗中的一枚玲珑玉佩。当鸿胪寺的编钟声与漠北的筚篥声在诗句中交响,我们仍能听见丝绸之路上锦帛与诗卷摩擦的历史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使臣北行的苍茫画卷,字里行间渗透着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与怅惘。首联"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如史笔直书,用"愿"字微妙点化政治背景——看似平和的表象下,实则是中原王朝以和亲维系边疆稳定的无奈。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开篇"以事起兴"的手法,正是盛唐送别诗的典型特征。

颔联"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堪称诗眼。马匹咀嚼的冰雪与衣袍沾染的尘土,两个特写镜头将苦寒漫长的旅程凝固成永恒意象。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联:"'衔''染'二字化静为动,使边塞风物具有了噬咬般的质感,征人衣襟上的每一粒尘埃都承载着文化的隔阂。"雪与尘的意象对比,既写实又象征,暗示使臣将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疆界,更是文明形态的鸿沟。

颈联笔锋陡转,从空间叙事跃入时间维度。"岁月催行旅"的"催"字惊心动魄,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道:"这个动词将无形时光具象为持鞭的驱策者,与'恩荣变苦辛'形成残酷对照——皇恩的荣耀终将在漫长羁旅中消磨成具体而微的艰辛。"这种情感转折暗合《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空辩证法。

尾联"歌钟期重锡,拜手落花春"尤见唐人气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歌钟重锡的期许与落花拜手的现实构成复调式结尾,使庄严的使命与脆弱的生命在春日意象中达成和解。"诗人将政治使命(歌钟)与自然节律(落花)并置,使全诗在慷慨中见缠绵,在悲壮中含温柔,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最擅在铜琶铁板中奏出锦瑟之声"。

全诗以事起,以景承,以情转,以境合,在四十字中完成从政治叙事到生命沉思的升华。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称此作"骨气端翔,音节顿挫,直追王龙标《从军行》遗响",正道出其在边塞送别诗传统中的典范意义。

点评

此诗气骨苍然,真唐人高处。高郎中北使一事,写得风霜满眼,而忠爱之忱,溢于言表。

——明·李攀龙《唐诗选》评

"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二句,画出一幅绝妙雪碛使臣图。马嘶雪嚼,征衣尘重,不着一字辛苦,而辛苦自见。子寿(张九龄)五律,往往于简淡中见沉郁,此其典型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末联"歌钟期重锡,拜手落花春"最耐寻味。以"落花春"三字收束全篇,使前文风雪苦辛俱化作阳和气象。金圣叹谓唐人律诗结句"如钟声远去,余韵袅袅",此诗足当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