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苏绾书记

2025年07月05日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审言

译文

知君书记本翩翩
早就听闻你文采飞扬,下笔如飞
为许从戎赴朔边
如今你为何要从军远赴那北方边疆
红粉楼中应计日
那闺阁中的佳人,想必日日计算着你的归期
燕支山下莫经年
可别在燕支山下,虚度了年华

词语注释

翩翩(piān piān):形容文采优美,举止潇洒
朔边(shuò biān):北方边疆
红粉(hóng fěn):指代女子,这里特指闺中佳人
燕支山(yān zhī shān):即焉支山,在今甘肃境内,古代边疆要塞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烽烟与翰墨交织的年代。唐中宗神龙年间,年轻的杜审言在长安的宫墙柳色间,为即将远赴边塞的友人苏绾写下这首清丽深婉的七绝。

史载苏绾时任书记官,正是"书记翩翩"四字的鲜活注脚。唐代幕府文士常随军出征,诗人以"为许从戎"点明时代特征——开元盛世前的边塞,尚存着初唐文人建功立业的豪情。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今宁夏灵武),正是诗中"朔边""燕支山"所指,那座横亘在河西走廊的胭脂山,在汉代霍去病故事里早已化作铁血与柔情的象征。

最动人的是诗人将时代风云凝于私人情谊。"红粉楼"与"燕支山"的时空对望间,既暗合唐代闺怨诗传统,又以"莫经年"的叮咛突破类型化书写。敦煌残卷《开元判集》中记载的"书记官任期三年",更让末句劝早归的殷切,平添几分制度与情感的微妙张力。

这首小诗如一枚唐镜,映照着盛唐前夕文人的双重形象:既是挥毫作赋的翩翩才子,亦是渴望勒石燕然的慷慨士人。那些未及说出的时代心跳,都藏在"应计日""莫经年"的絮语里了。

赏析

诗人以"翩翩"二字开篇,既赞苏绾文采风流如飞鸟般轻盈洒脱,又暗用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之典,将友人比作建安七子中的阮瑀。这种用典不着痕迹的写法,被清代学者纪昀赞为"典而不滞,妙在自然"。

"红粉楼"与"燕支山"的意象对仗堪称绝妙。前者以闺阁朱颜写儿女情长,后者以边塞风物状丈夫气概,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张力。学者傅璇琮指出:"燕支山既实指匈奴地域,又谐音'胭脂',与'红粉'形成意象回环,可见诗人炼字之精"。而"应计日"与"莫经年"的时空对照,则将缠绵的思念化作叮咛,温柔中见深切。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双重情感的巧妙交融。表面是代闺中人抒写相思,实则寄托诗人自己对友人的牵挂。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点:"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义,此等诗当于言外求之"。二十八字中既有"书记翩翩"的赞赏,又有"赴朔边"的豪情,更蕴含"莫经年"的期盼,多重情感如盐入水,浑然天成。

结句"燕支山下莫经年"尤见功力。燕支山在匈奴境内,暗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却以温柔口吻道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结句化壮语为情语,风骨与柔情俱在,此盛唐气象也"。这种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情谊的写法,正是杜审言作为近体诗奠基者的独特艺术成就。

点评

此诗以清丽之笔写边塞之情,杜审言赠苏绾之作,可谓"风华掩映,情致缠绵"(明·陆时雍《诗镜总论》)。首句"知君书记本翩翩"化用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典故,不着痕迹而尽显才思,清人沈德潜评曰:"用事入化,此谓活法"(《唐诗别裁》)。

"红粉楼中应计日"一转柔婉,钱钟书《谈艺录》谓此句"将闺怨与边塞打成一片,柔肠与铁马同鸣"。末句"燕支山下莫经年"暗用匈奴失祁连、燕支山典故,纪昀批点云:"燕支双关妙绝,既指边地风物,又暗喻红粉朱颜,一结有余不尽"(《瀛奎律髓刊误》)。

全诗二十八字中,有翩翩书记之才,有朔漠从戎之志,有红粉计日之思,有莫负年华之劝。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叹其"刚健含婀娜",恰似"燕支山雪映楼头月,铁马秋风寄彩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