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崔融

2025年07月05日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审言

译文

君王行出将
君王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远从征
书记官也随军远征
祖帐连河阙
饯行的帐篷连绵到宫阙
军麾动洛城
军旗招展震动洛阳城
旌旃朝朔气
旌旗在晨光中迎着北风
笳吹夜边声
夜晚边塞传来胡笳声
坐觉烟尘扫
静坐间仿佛看到战尘消散
秋风古北平
秋风吹过古老的北平

词语注释

祖帐:饯行时搭建的帐篷。祖,饯行的一种仪式。
河阙:指皇宫前的门阙,因旁边有河,故称河阙。
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
旌旃(jīng zhān):泛指旗帜。旌,旗杆顶端装饰有牦牛尾的旗;旃,赤色曲柄旗。
笳(jiā):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争。

创作背景

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治下的武周王朝正面临契丹叛乱的烽烟。燕赵之地战鼓震天,年轻的崔融以书记官身份随军远征,临行之际,洛水河畔的柳色正浸在秋光里。

当时杜审言在洛阳担任宫廷学士,眼见挚友即将奔赴朔漠,朝堂上的饯别仪式盛大非常。百官在天津桥至黄河渡口连绵设帐,鎏金错彩的军旗将整个洛阳城映得流光溢彩。史载武后特赐紫袍玉带,三军齐发时,宫墙外的《秦王破阵乐》与胡笳声交织,惊起南迁的雁阵。

诗人独坐于太初宫偏殿,案上还摊着前日与崔融共拟的诏书。忽闻秋风穿廊而过,恍惚间似见蓟北沙场的狼烟被剑气劈散——这刹那的灵视,化作尾联"坐觉烟尘扫"的奇崛意象。那支曾共饮的鎏金银壶,此刻正悬在崔融的玉骢马鞍旁,随军向着卢龙塞外的星霜而去。

赏析

《送崔融》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壮阔的军旅画卷,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与深沉别情,在杜审言的笔下交织成盛唐边塞诗的特有风骨。

意象的雄浑与细腻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二句,以宏大的空间对仗构建送别场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将皇家仪仗的威严与行军阵势的磅礴融为一体","河阙"象征帝王威仪,"洛城"暗示出征规模,而"连""动"二字使静态的城池化为动态的军阵。夜幕下的边塞意象尤为精妙,"笳吹夜边声"中,胡笳的苍凉穿透朔风,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句"以听觉意象激活边塞苍茫",未直接描写战场而肃杀之气自现。

情感的张力与升华
表面看是君王命将出征的庄重,实则暗藏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担忧。"旌旃朝朔气"的凛冽与"秋风古北平"的萧瑟形成时空呼应,正如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杜审言善以自然物候为情感载体,秋风既是实景,亦隐喻扫净烟尘的壮志"。末句"坐觉烟尘扫"的"坐觉"二字尤见功力,程千帆《古诗考索》评其"以静观姿态写动态战事,体现盛唐人从容自信的胸襟"。

结构的匠心独运
全诗四联暗合起承转合:首联点题,颔联铺陈,颈联转写边塞,尾联收束于凯旋想象。学者莫砺锋在《杜甫诗歌讲演录》中特别提到:"杜审言作为杜甫祖父,其七律雏形已见章法之妙,此诗虽为五言,但时空跳跃的节奏感已具盛唐气象。"尤其是"秋风古北平"的收笔,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称之为"以亘古不变的秋风,将瞬间的送别升华为永恒的英雄叙事"。

点评

此诗气格高浑,如闻边城画角之声。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杜审言'祖帐连河阙'一联,气象宏阔,有盛唐先声。其'旌旃朝朔气'句,尤见朔漠苍茫之致。"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评点:"审言五律,已开少陵法门。'坐觉烟尘扫'五字,骨力雄劲,具见唐人边塞诗英特之气。"末句"秋风古北平"更被王夫之评为"以景结情,馀韵悠长,似见蓟门烟树,苍苍茫茫"(《唐诗评选》)。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特别指出:"此诗在初唐律诗中如孤峰突起,'军麾动洛城'之'动'字,已见杜甫'星垂平野阔'之炼字功夫。"其时空交错的笔法,将送别场景与想象边景浑然相融,实为初唐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