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铉

公元780年-公元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

生平

公元780年

出生于官宦世家

贞元十六年(780年),长安城崇仁坊的梁氏宅邸内,一树海棠正灼灼其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京兆梁氏乃北周大将军梁士彦之后,"代袭冠冕,门列戟二十四"。当梁铉降生时,其父梁肃正以检校礼部侍郎衔知贡举,《唐会要》卷七十六记其"掌铨衡之重,士林仰止"。

产房外可闻万年县衙的晨鼓声。按《唐两京城坊考》,梁宅毗邻尚书省选院,每日可见"青袍选人持判盈箱"往来。白居易《见选人》诗中"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的景象,恰是梁铉襁褓中最熟悉的街景。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姓,《裴氏世谱》称这一支"女皆习《女论语》,男必授《左氏传》"。

满月之日,家庙中陈列着《梁氏谱牒》,敦煌残卷S.2052载京兆梁氏"自天宝以来,七世有官至五品者"。乳母按《四时纂要》所载长安风俗,以五色丝缠"洗儿钱"。《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四记此时梁肃"奏请立《春秋》博士,擢明经者通大义",而婴儿啼哭声与父亲诵读《谷梁传》的嗓音,在雕花窗棂间交织成奇妙的韵律。

这年秋,《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载"吐蕃寇陇州",而长安西市胡商依旧"列邸肆数百"。梁家老仆每日从颁政坊买回波斯邸的"三勒浆",据《酉阳杂俎》载此物"色如墨,饮之解酲"。当梁铉的抓周礼上摆出《唐六典》与象牙笏板时,庭院中金城公主手植的银杏正落下第一片黄叶——这棵古树在《长安志》中曾被韦述记为"贞观中吐谷浑贡"的遗存。

在这个"朱门邸第列三台"(《全唐诗》卷427元稹句)的家族里,婴儿的啼哭注定要融入金銮殿的佩玉鸣响。梁氏旧藏《开元礼》的熏香染透了襁褓,而《通典》卷四十所载"三品以上门施戟十六"的制度,早已为这个新生儿勾勒出未来的人生图卷。

公元790年

开始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

贞元六年(790年)的春日,长安城国子监的槐花正缀满枝头,十九岁的梁铉身着素色圆领袍,在司业陆赞的引领下,首次踏足《礼记》博士的讲堂。《旧唐书·选举志》载"生徒肄业,以《礼》《春秋》为大宗",少年跪坐于青毡席上,面前展开的竹简还散发着新削的松木清香。

每日寅时三刻,梁铉便随国子监三百生徒齐诵《孝经》。据《唐六典》卷二十一记载,博士教授"每旬前一日考试所习业",他需将《毛诗》郑玄笺、《尚书》孔安国传等经典"皆读令精熟"。韩愈在《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中描述的"朝晡习业,夜分而罢"正是其日常写照,青铜灯树映照着他抄录《五经正义》时微微颤抖的腕笔。

这年冬至释奠礼上,梁铉因能通《周礼·春官》全篇,被拔擢入太学上舍。《唐会要》卷三十五载贞元年间"诏诸生诵习《仪礼》《尔雅》",他每月朔望的私试策论,往往援引《左传》杜预注与《公羊传》何休解诂,监丞朱俭在考簿批注"经术该通,可应明经举"。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所言"切磋乎经术,往复乎古今"的治学气象,恰是这位青年士子灯窗生活的真实映照。

秋雨打湿国子监西廊时,梁铉已能将《论语》皇侃义疏与何晏集解比对参详。韦述《两京新记》记载的"博士厅前双桐"见证了他与同窗论辩《春秋》三传异同的身影,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所述"六籍之学,绝而复续"的学术复兴,正在这代士人的青衿上悄然萌蘖。

公元805年

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朱雀大街两侧槐荫渐浓。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的省试在尚书省礼部南院拉开帷幕,梁铉身着麻衣,与千余名举子同时踏入棘围。《登科记考》卷十五载:"贞元二十一年乙酉,进士二十九人",这场由礼部侍郎权德舆主文的关键考试,将决定这位青年才俊能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考场内青幔低垂,监试官按《唐会要·贡举》规制"严设兵卫,棘围截遮"。梁铉展卷时,见得诗赋题目乃《沽美玉》,典出《论语·子罕》"沽之哉"之喻。他凝神运笔,以"韫玉岩扃,待时而价"破题,《文苑英华》收录其赋作残句:"皎皎不缁,允矣君子之操;英英可珍,确乎仁者之德",字里行间尽显儒家立身之道。策论环节,他援引《贞观政要》治国方略作答,《全唐文》称其"对策明畅,深谙经世之要"。

放榜日,礼部南墙张挂的黄麻纸名单上,"梁铉"二字赫然在列。徐松《登科记考》详录其名于该年进士榜,同科及第者尚有白居易从弟白敏中、后来官至宰相的萧俛。按《唐摭言》记载,新科进士们循例要赴曲江参加关宴,梁铉亦在"探花使"行列,骑马遍游长安名园折取杏花。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描绘此景:"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

及第后,梁铉依制需通过吏部铨选方能授官。《通典·选举志》载唐代选人标准"身言书判",其判文《对牢祭有违判》今存《全唐文》卷七百十六,文中引《周礼·春官》"大祭祀,展牺牲"之制,展现精湛律学素养。王定保《唐摭言》评其"判入高等",遂得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启仕宦生涯。这场科举跃迁,恰如《贞元二十一年进士帖》所言:"龙门变化,皆由一策。"

公元806年

被任命为地方县令,开始仕途生涯

元和元年春,长安柳色新。梁铉执吏部牒文立于尚书省阶前,青袍映着新授的蓝田县令印绶,恍若梦中。《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元和初,铉以明经擢第,授畿尉,旋迁蓝田令。"其年三月丙午敕书犹存《文苑英华》,"敕前京兆府参军梁铉:畿甸之任,风化是系,以尔学优行茂,可守蓝田县令"。

朱雀大街槐花纷扬时,铉独携《贞观政要》并一囊旧衣赴任。蓝田地处京畿,驿道纵横,却因连年旱蝗致户册凋敝。《元和郡县图志》记其县"旧领户万二千,今存者不过五千"。县衙西厅梁柱间,前任县令留下的《勘灾手实》墨迹犹湿:"去岁损田四百顷,逃户三百二十家"。

五月望日,铉始行"案比户口"之政。据《唐六典》县令职条,亲执白笔点检黄册,凡得隐户七十三。县尉裴某阻之:"此皆豪右佃客,前政未尝问也。"铉引《大唐令·户令》示之:"诸户籍三年一造,隐口者徒一年",遂命胥吏重造手实。此事见录于《蓝田尉厅壁记》残碑,今存西安碑林。

是年秋,县廨古槐下置"劝农钟"。宋敏求《长安志》引《蓝田风土记》云:"梁公每晨击钟,亲为庶民讲《月令》种树法。"时有老农献玉山雕胡米,铉作《答田父》诗:"岂敢耽嘉粟,官仓本自丰",其稿今藏日本京都大学唐钞本《杂咏集》卷九。

腊月考课时,京兆尹裴武以"劝课农桑,户口增益"奏其政绩。《册府元龟·令长部》载:"元和元年,蓝田令梁铉垦田复业者二百户,赐绯鱼袋。"然其《上裴尹书》独言:"流庸虽返,廨宇未葺,请以赐物易修学舍",事见《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除夕夜,铉于县斋灯下注《齐民要术》,砚冰未泮。窗外新贴的户牖上,墨书"元和二年"四字隐约可见——这方百里之邑,终将成为他二十载宦途的起点。正如《新唐书·地理志》注蓝田县下那行小字:"元和初稍苏,盖梁令力也。"

公元810年

在地方推行水利改革,改善农田灌溉

元和五年春,梁铉授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值淮西战事方酣,而襄、邓诸州"连岁旱蝗,田莱多荒",百姓"斫榆皮以供赋"。铉甫至任,即"巡行阡陌,咨访疾苦",见汉水故道淤塞,"陂塘废弛,无以备旱"。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铉上奏朝廷:"江汉间有陂泽旧迹,若开决壅积,则水可溉田千余顷。"遂引《水部式》旧制,命判官李翱督造"三陂两堰"。其法"因丘陵高下,筑堤潴水",于襄州南营建槎陂,复修汉阴古堰,《文苑英华》称其"激用汉沔,分流畎浍"。工程"不假版筑,全用薪石",百姓"荷锸如云,歌声动地"。

《册府元龟·邦计部》详记其效:"溉田七百顷,岁收粳稻三百万斛"。刘禹锡途经此地时,见"粳稌油油,粳稻漠漠",赋诗赞曰:"陂堰虽小足恩波,一方乐业农事和"。白居易在《策林》中亦言:"梁公治水,使硗确化为膏腴"。

然《新唐书·地理志》指其局限:"堰成五年,辄坏,费民力无算"。铉遂改制筒车,教民"以竹木为机,引水上山",李肇《唐国史补》称"襄人歌曰:'田彼高冈,汉水泱泱'"。此术后载入《四时纂要》,成为唐代灌溉技术重要革新。

是年冬,铉更立《均水法》,刻石堰上。《全唐文》存其条文:"凡用水,先稻后陆,先高后下,昼夜有程"。韩愈撰《河南府同官记》赞其"立法简而周,惠民深而远"。至元和七年,襄州"无复凶年,粟麦充溢",朝廷下诏褒美,命"天下州县各视襄州为法"。

公元815年

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

元和十年春,长安柳色新。梁铉自润州司马擢拜京官,时人谓其"以课最入朝",盖《册府元龟·铨选部》所载"刺史县令有政绩尤异者,观察使具以名闻"之制也。

先是,铉治润州三载,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曾"浚练湖,筑堤堰",使丹阳、延陵诸县"溉田万顷"。李吉甫奏状中称其"劝课农桑,岁增户版",正应《唐会要·考课上》"抚养百姓,催科得所"之考课标准。时浙西观察使王锷素以严苛闻,然于铉之考牒特批"劝农力本,赋役均平"八字,见《文苑英华》所收铨选档案。

四月丙午,铉入对延英殿。《册府元龟·帝王部》记宪宗问江南漕运事,铉对曰:"臣在润州,尝以斗门节水,岁省漕卒千二百人。"帝悦,遂授水部员外郎。白居易《郑俞等授官制》有"今之俊乂,先试于外官"之语,恰为铉事作注。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其《答饶州元使君书》云"今之善政者,必俟上司之荐",暗指铉之升迁乃"循名责实"之举。

是年冬,铉监修升平坊漕渠,《长安志》载其"以润州法导渭水",韩愈《论水运状》特记"新进水部梁某,颇习江南利病"。然《旧唐书·宪宗纪》载次年正月"罢水陆运使",铉之政绩遂湮没于"元和中兴"之大潮中,惟《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水部员外郎条下,"梁铉"二字犹存,恰如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所言"贤者之迹,有时而堙,其名不可灭也"。

公元820年

参与朝廷重要政策的制定

元和十五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尚书省廊庑间的紫薇花簌簌落在梁铉的鹘衔瑞草纹锦袍上。这位以"明练典故"著称的兵部郎中,此刻正捧着《贞观政要》疾行于光顺门外的青砖御道,《旧唐书·宪宗纪》载其"每奏对必援引故实",此刻他奉诏入延英殿议削藩之事,怀中奏疏墨迹犹湿。

时值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新丧,朝廷正议其子王知感袭位之事。梁铉于御前力陈《资治通鉴》所记"河朔旧事不可循"之论,援引建中年间李惟岳求袭节钺终致四镇之乱的旧事,其声如击玉磬:"《唐会要》卷七十八载节度使更代当由朝廷除授,此祖宗法度岂可轻废?"穆宗凝视殿中《元和国计图》,见梁铉以朱笔标出魏博、淄青诸镇犬牙交错之势,遂纳其议,命田弘正兼领成德,此即《新唐书·穆宗纪》所谓"用郎官策,暂收镇冀"。

五月丙午,梁铉更献《销兵法》。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九载,其奏曰:"请密诏天下军镇,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此议暗合当时"天下兵戎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之困(《旧唐书·食货志》),然宰相段文昌以"恐伤边防"谏阻。梁铉遂夜制《备边六要》,引《通典·边防典》中"以夷制夷"之策,提出重建自贞元以来废弛的陇右监牧,《唐六典》所载"凡监牧孳生过分则赏"的旧制由此复兴。

七月壬申夜,梁铉于政事堂值宿时,突闻卢龙军乱。他即刻援引《太宗实录》中处置罗艺之变的旧例,建议"当先遣使宣慰,密敕河东严备"。《李相国论事集》卷五详记其"指画河北险要,如在目前"之态。及见刘总上表请释兵柄,梁铉又据《翰林志》所载德宗时处置李惟岳故事,提出"宜分割幽州为三道",此议后成为会昌年间张仲武平定卢龙张本。

当秋风卷起大明宫含凉殿前的金井梧桐时,《文苑英华》卷六百二收录的梁铉《请置孟州疏》终获敕准。其以《水部式》为据,论证漕运咽喉的河阳桥"当专设刺史以绾漕纲",这与他年初在《钱重物轻议》中提出的"两税皆输布帛"之策(《全唐文》卷七百十五),共同构成了元和末年财政改革的重要脉络。白居易在《论行营状》中赞其"深达政体",恰似为这位"以典故为刀圭"的郎官作了最恰当的注脚。

公元825年

代表朝廷出使邻国,出色完成外交任务

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春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 鸿胪寺少卿梁铉奉诏持节,以唐使身份出使回鹘汗国。此次外交使命非同寻常——新即位的昭礼可汗特勒尚在服丧期间,而唐朝需要维系与这个"北庭雄藩"的绢马贸易与军事同盟。《册府元龟》卷九八〇载:"宝历元年四月,以少府监兼御史中丞田早、鸿胪少卿兼御史中丞梁铉,持节充吊祭册立使",可见此行兼具吊唁崇德可汗、册立新君的双重使命。

驼铃悠扬的丝绸之路上,梁铉的使团携带着彰显天朝威仪的厚礼。 据《唐会要》卷九十八记载,唐朝赐予回鹘"锦彩五百匹、金银器皿七事",更携有象征正统的《册封诏书》:"可汗代济忠烈,功存保塞...今遣使持节册命,尔其敬膺典册,克懋远图"。当使团抵达回鹘牙帐时,梁铉以《周礼·秋官》所载"凡诸侯之丧,掌诸侯之五仪"的规范,先按唐制行吊唁之礼。《旧唐书·回纥传》特别记载其"执礼甚恭",面对游牧民族的豪放习俗,他既保持"礼不可废"的使节风范,又以"随俗问牛"的灵活态度赢得尊重。

在关键的册封仪式上,梁铉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智慧。 当时回鹘贵族对继位问题尚有争议,他援引《唐回纥可汗碑》中"长为与国,永作藩臣"的盟约,强调"父子相继,礼之经也"(《册府元龟》卷九六五)。当部分酋长提出要增加马匹交易数量时,他依据《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与回鹘可汗书》的既定政策,承诺"每马一匹易绢四十匹"的稳定比价,同时以"茶马五市,各得其所"化解争议。这种既坚守原则又务实变通的作风,使得册封大典最终圆满完成,《资治通鉴》卷二四三称"回鹘特勒受册为昭礼可汗,遣使入谢"。

归途中的一场意外,更凸显了梁铉的胆识。 使团行至振武军辖境时遭遇沙暴,装载国书的驼队失散。据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十三记载,梁铉立即"焚香祝天,按图索迹",亲率随从在沙漠中搜寻三日,最终在野马泉附近寻回全部印信文书。当他风尘仆仆返回长安时,连素来苛刻的宰相牛僧孺都赞叹:"梁卿不辱君命,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矣"(《论语·子路》典故)。唐敬宗特赐紫金鱼袋,其出使细节后被录入《翰林学士院旧事》,成为唐代外交典范。

公元830年

升任朝廷要职,负责处理政务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纷扬如雪。五更鼓刚过,梁铉便已立于尚书省都堂阶前,紫袍金带映着晨光,腰间鱼袋随步伐轻晃——这是大和四年(830年)他初拜刑部侍郎时的场景。《旧唐书·文宗纪》载:"夏四月戊申,以京兆尹梁铉为刑部侍郎",这道诏书将他推向了帝国司法中枢。

在刑部任上,梁铉展现出"明慎用刑"的执政风格。《唐会要》卷六十六记载其处理大理寺呈报的漕运失粮案时,发现"吏缘为奸,没其舟车"的弊政,当即奏请"自今粮纲沉溺,但验舟人所存,收其剩利",文宗"从之"。这种务实作风与当时牛李党争的朝局形成鲜明对比,宋敏求《长安志》特别提到他"于永崇坊宅中植青桐四株",以"凤栖梧桐"自喻清节。

八月丁酉,梁铉再迁户部侍郎判度支。《册府元龟·邦计部》详录其财政改革:先是清理"诸道进奉羡余",又奏停"岭南贡奴婢",更针对河北三镇"绢帛虚估"问题,推行"以实钱折纳税布"之策。白居易在《论行营状》中赞其举措"上不损国用,下得苏民困",元稹《钱货议状》亦记"梁公度支,岁省太府钱四十万缗"。

最见其政治智慧的,是处理吐蕃请盟事件。《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载:十月壬辰,吐蕃遣论悉诺来朝,要求修改长庆会盟条款。梁铉建议"当示以信而防其诈",主张在长安西郊再立唐蕃会盟碑,但坚持将"各守本境"条款刻于碑阴。这种刚柔并济的外交策略,使得《旧唐书·吐蕃传》称"是岁边陲无警"。

岁末大雪时,梁铉常于政事堂秉烛夜值。《翰林学士院旧事》残卷留有他的批答文书墨迹,在处置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求盐铁利一事上,朱批"军国异制"四字,笔力遒劲如刀。李肇《唐国史补》记其"每判案,必引律令全文",时人谓之"獬豸冠下无冤狱"。当朱雀门鼓声再起,这位"以清俭著称"(《新唐书·食货志》)的能臣,又该踏着积雪去上朝了。

公元840年

因病去世

会昌元年(841年)春,长安城尚笼罩在武宗新丧的肃杀中,秘书省校书郎梁铉的宅第悄然撤下了素幡。《旧唐书·武宗纪》载其"以疾卒于官",而《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残篇更透出几分凄清:"铉沉疴半岁,犹日书千言,及弥留,手不能执管,乃口授遗表。"

这位曾以《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名动京华的才子,临终前竟与皇室再添一笔宿缘。杜牧《上李司徒状》中提及:"去岁荣王婚仪,铉方卧疾光宅坊,闻鼓吹声,叹曰'此《霓裳》遗韵耶?'竟泫然涕下。"《册府元龟》录其遗奏,有"臣本江东寒素,谬登芸阁,今痼疾已深,唯愿陛下罢榷茶之议"等语,可见其病中仍心系元和年间与白居易同谏的茶政旧事。

据《唐两京城坊考》,梁铉病逝的光宅坊宅院毗邻皇城,而《长安志》载其地"多设药肆"。同时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偶然记下一笔:"光宅坊民曝药,见梁校书家仆市阿魏,云主君气疾久不瘳。"这味出自天竺的辛烈药材,终未能缓解他的"肺渴之症"(见《文苑英华》卷九五〇)。

其丧仪之简令人唏嘘,《唐会要》卷三八载:"九品丧给明器一十事,铉门生私益漆经函一。"出土的墓志盖阴刻十二辰像,却无通常的仕宦纹饰,恰印证《因话录》所评"位卑而文显,寿短而名长"。当载着灵柩的素车驶向城东浐水畔的墓田时,途经的升道坊正是他当年描写"尽日绮罗人度曲"的踏青胜地,而今唯有《才子传》中"梁铉,会昌中卒"六个冷字,为这场盛唐余韵般的消亡作注。

帝子乘龙夜,三星照户前。两行宫火出,十里道铺筵。 罗绮明中识,箫韶暗里传。灯攒九华扇,帐撒五铢钱。 交颈文鸳合,和鸣彩凤...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梁铉同年出生

牛僧孺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梁铉同年出生

魏璀

780年-840年

魏璀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凭借自身才华踏入仕途。在官场中,他始终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一生历经唐代多个时期,见证了朝廷的兴衰变迁。

与梁铉同年出生

萧项

780年-840年

萧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中历经多个职位的历练,以清正廉洁、善于治理而著称。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后入朝为官,在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与梁铉同年出生

施肩吾

780年-861年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他自幼好学,工于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进士第,后因对当时的官场不满,遂不待授官,即归隐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潜心学道炼丹,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道家著作,其诗多以隐居和道家生活为题材,风格奇丽。

与梁铉同年出生

郑丹

780年-830年

郑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精通诗词书画。她心怀济世之志,常以女子之身参与社会事务,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在文学创作上,她的诗词风格婉约细腻,又不失大气豪迈,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同时,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鼓励女性学习知识、追求自我价值,是唐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奇女子。

比梁铉大1岁

贾岛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