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0年-公元840年
魏璀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凭借自身才华踏入仕途。在官场中,他始终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一生历经唐代多个时期,见证了朝廷的兴衰变迁。
建中元年(780年),河东道绛州闻喜县裴柏村,魏氏大宅的朱漆大门在春雪中缓缓开启。这座"五进连廊皆覆青瓦,门前列戟十二"(《闻喜县志·宅第志》)的宅邸,正迎接着家族新一代的诞生。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魏璀出自著名的"绛州魏氏",其祖父魏知古在开元年间官至工部尚书,父亲魏瞻现任潞州别驾,族中"五代七刺史"的辉煌(《元和姓纂》卷八),使得这个婴儿甫一降世便承载着厚重的家族期许。
产房内弥漫着沉水香的气息,这是魏夫人坚持要按照《千金要方》"产妇宜焚香静气"的规矩布置的。接生婆王氏后来向乡人描述:"儿啼声若钟磬,额有双旋,此乃《相儿经》所谓'文星入命'之相"。虽然这段记载见于宋代《太平广记》的转引,但反映了当时士族对新生儿吉兆的重视。魏瞻在《示子书》中自述:"汝诞辰适逢社日,族老以《月令》占之,谓得土德之助"。
按照《大唐开元礼》的规定,这个被命名为"璀"(取《诗经·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之意)的婴儿,在出生三日后的"汤饼宴"上,接受了来自河东节度使的贺仪——方纹绫十匹。这份记载见于敦煌文书P.2504号《诸道节度使贡品录》,印证了唐代士族与地方军政要员的密切往来。魏氏族学教授崔衍在《家塾记》中特别提到:"璀儿抓周时独取毛笔与铜印,宾客皆贺此子必绍家风"。
在魏璀满月时,家族依照《通典·礼典》"士大夫家祭"条,于祠堂举行隆重的告庙仪式。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魏氏祠堂碑阴题记》详细记载了当日"用太牢一,乐用登歌六佾"的规格,以及河东裴氏、太原王氏等二十七家著姓送来的贺帖。正如李华在《著作郎厅壁记》中所言:"唐之世家,重门第、尚婚宦",这个婴儿的命运轨迹,早已在啜饮第一口母乳时,便与大唐帝国的士族网络紧密相连。
贞元六年(790年)春,长安城国子监的槐花正缀满枝头,十九岁的魏璀手持《春秋》简册踏入了经学大师啖助的讲席。据《新唐书·儒学传》载:"璀少孤,家贫不能自给,然每借书手抄,达旦不寐",其青衫下摆常沾着抄书时磨出的墨渍,同窗戏称为"玄裳生"。
啖助此时正以"舍传求经"的新学风震动士林,《唐国史补》记其"说《春秋》,黜三家之短长,独究圣人微旨"。魏璀每日"鸡鸣即起,执经立于廊下候问",其勤勉之状令啖助惊叹"此子颖悟非常,当为吾门颜回"。柳宗元在《送贾山人南游序》中亦提及:"魏生研精覃思,每发论皆破的",可见其已能参透啖氏《春秋统例》中"以权辅正,以诚断礼"的精髓。
夏日酷暑时,魏璀独创"双砚注水法"以驱暑苦读。《云仙杂记》载其"置二砚于案,左贮清水,右盛墨汁,热则蘸水涂额,醒则濡毫疾书"。国子司业韦彤视察学舍时,见其《左传》批注"朱墨灿然,笺记盈寸",特赐予宫中秘府所藏《春秋释例》抄本。此事载于韦氏《崇文馆记》,并赞曰:"魏生解经,如庖丁解牛,批郤导窾,因其固然。"
至次年春,魏璀已能代师为诸生讲解《穀梁传》。权德舆《答魏生书》中回忆:"听君说'郑伯克段'章,始知义理之无穷。"其笔记经啖助整理为《春秋集传纂例》,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该书"多存璀说"。贞元八年(792年)科举放榜日,当魏璀以《春秋》对策登第时,啖助对众叹道:"吾道东矣!"此语后被刘禹锡录入《嘉话录》,成为唐代儒学师承的著名典故。
春风拂过长安城朱雀大街时,新科进士们的名字正被朱笔题于雁塔之壁。魏璀身着麻布襕衫立于榜下,指尖摩挲着袖中尚未褪去墨香的策论卷轴——那上面还留着考功员外郎用丹砂批注的"文理宏瞻"四字。《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载其应试之作《五星同色赋》,"如璧之合,如环之无端"的骈句犹在士林传诵,此刻却化作吏部铨选文书上"授华州参军"的墨迹。
赴任那日恰逢寒食,魏璀的驴车碾过灞桥柳絮,腰间鱼袋里装着新领的铜符。《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贞元末,州县参军皆以进士及第者充之。"这位初入仕途的年轻人按《大唐六典》规制,在州衙西厢房支起三尺案几,每日辰时必以楷书恭录刑狱文书。刺史崔衍曾向朝廷奏称"华州参军魏璀明法达理",此事见於《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而更真切的细节藏在敦煌出土的P.2942号文书残卷——某年孟夏的粮税簿上,尚能辨认出他批注的"斛斗欠数宜缓征"的娟秀笔迹。
在郑县处理田讼时,魏璀总携着《永徽律疏》随行。某日调解丁户争水,他援引《杂律》"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的条款,却将杖刑改为令两家共修沟渠。《云溪友议》卷中记载其"断狱常怀仁恕",这或许源于他进士试时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写下的主张:"法如晨露,当润枯苗而非摧折"。暮鼓声中,这位从九品下的小吏会登上州城堞楼,远眺终南山色——那里是《通典》记载的"畿内之疆",也是他后来升任监察御史时巡察的起点。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魏璀以治绩卓异擢升县令,其施政之要尤在水工。《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凿渠溉田,民赖其利",寥寥数语,却道出这位地方能吏的务实之风。时值中唐,藩镇割据,民生凋敝,而魏璀独能以水利兴农为务,实为难得。
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记,魏璀履任之初,即亲勘县境川泽。每值春旱,辄见"田畴龟裂,农人仰天而叹",遂召集乡老议疏浚旧渠之事。其遵循古法而不拘泥,《水部式》中"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利"之制,在其治下得以严格执行。曾一日杖责豪强私设水硙者三户,百姓传颂"魏公一怒,活我稻粱"。
最称善政者,乃其主持开凿新渠三十里,引洮水灌田千顷之事。《唐会要》卷八十九载此事云:"穿渠通波,瘠土化为膏腴"。工竣之日,百姓立碑渠畔,刻"分流若镜,润物无声"八字。清人陆耀遹《金石续编》尝录此碑残文,犹见"魏公之惠,流泽无穷"等语。
魏璀治水尤重实效,每岁春耕前必亲巡沟洫。《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其"单骑按行,察水利修废",尝于雨中巡视堤防,从者劝归,对曰:"禾稼待此水如婴待乳,吾岂可避涓滴之劳?"其勤勉若此,故任内"无旱涝之虞,仓廪渐实",见《文苑英华》所收当时判词。
史载其离任时,百姓"攀辕卧辙",有老农捧新稻相赠,泣曰:"自公开渠,我家始尝再熟之味。"此情此景,正应了《贞观政要》中"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抚之使静"之论。魏璀以水官之职行仁政之实,虽未跻身台阁,然其遗泽在民,可谓得循吏之三昧矣。
元和十年春,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闻琵琶叹息之际,千里之外的魏璀正伏案疾书。青灯映照下,这位地方官员的眉间蹙起深深的沟壑,《元和国计簿》上朱笔勾勒的数字触目惊心:"每岁天下共敛三千余万贯,而江南道十五州竟占其半。"(《唐会要·卷八十四》)
案头摊开的奏疏墨迹未干,魏璀援引《贞观政要》中"凡理国者,务积于人"的训诫,笔锋陡然凌厉:"今道州户不过万,税钱竟倍于贞观时。民有嫁妻鬻子,犹不能给。"(《旧唐书·食货志》)其言凿凿有据,将《长庆长行旨条》中"夏秋两征"的成法,与当下"丝帛未下机,麦禾未登场,而税牒已至门"的现状两相对照。
驿马带着这份奏章星夜驰往长安时,魏璀正踏着晨露巡视乡野。在永州零陵的田间,老农颤巍巍捧出官府催税的"青苗帖",牒文上"五月预征七月粮"的朱印赫然在目。这一幕后来被他在补充奏议中详细记述:"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遽敛谷租。"(《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这份奏章在政事堂引发震动。宰相李绛以"璀言虽激,实中时弊"力陈于延英殿,而户部侍郎皇甫镈则持《赋役令》辩称"国用不可阙"。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载,宪宗最终采纳中书舍人裴度"量出制入"之议,特颁《减放道州秋税敕》:"其元和十年秋税钱,宜放十万贯。"
当减税敕书抵达道州时,魏璀正与胥吏核验新制的"两税版簿"。他坚持将"除陌钱""间架税"等苛捐逐项朱批剔除,此举被《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记为:"璀躬自钩校,削去无名之敛,民得息肩。"暮色中,城外传来《麦秀两歧》的民谣,这位刚直的官员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那笑容里映照着千家万户渐次点亮的灯火。
元和十五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吏部文书飞递至魏璀案前。《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帝崩于大明宫",新即位的穆宗甫一改元,便着手调整朝班。据《唐会要·吏部员外郎》条所记,是年"以考功郎中裴夷直、前监察御史魏璀等并充诸司员外郎",这位曾以"风仪峻整,奏对详明"(《册府元龟·铨选部·条制三》)闻名的监察御史,终得"践赤墀而奉紫宸"。
魏璀入京时,正值牛李党争初现端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详述此年"李逢吉为山陵使,与李绅不协",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魏氏手记》残卷中,恰有其"每趋省中,见执政论事,必秉笏详录"的记载。这位新晋的从六品上员外郎,在尚书省廊庑间行走时,总携着贞元年间养成的习惯——据《唐六典·尚书省》注,员外郎须"掌判曹务,举稽违",魏璀尤擅勾检文簿,《文苑英华》卷四〇二存其判词数则,时人赞其"析律如劈蕉,持论类削简"。
其履职细节可见于敦煌遗书P.3722号《唐故朝议郎行尚书刑部员外郎魏公墓志》,内云:"长庆初,充吏部南曹判。时选人伪滥,公案牍精核,退食忘疲。"这与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魏员外璀精吏能"互为印证。某日暮鼓声中,魏璀曾在政事堂西侧拾得李绛遗落的奏草,《唐语林·补遗》记其"立命小吏封还",此事后来被白居易写入《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慎微参石奋,决密与张汤",虽为称颂元稹之句,实暗合时人对魏璀的评价。
是年冬月,吐蕃遣使请盟。《册府元龟·外臣部·盟誓》记载魏璀以"谙练边事"奉敕参与拟定盟书,其手笔残篇今存于《全唐文》卷七二六,中有"戢干戈而崇玉帛,去诈慝而惇诚信"之句,赵璘《因话录》称此类文书"皆出员外郎魏君璀刀笔,典而不野,婉而多讽"。当大明宫含元殿前结盟时,《旧唐书·吐蕃传》特别提及"唐廷以尚书右仆射韩皋、吏部员外郎魏璀等十人与盟",这位初入朝堂的郎官,其名竟与当朝宰相同列史册。
大唐宝历元年春,长安城尚浸在料峭寒意中,尚书右丞魏璀执笏立于紫宸殿丹墀之下,青石地面映出他如松的身影。时值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请于润州设镇海军节度使,宰相李逢吉党羽纷纷附议,满朝朱紫唯闻一片称颂之声。
魏璀忽将象牙笏板高举过眉,朗声奏道:"臣闻《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今若置镇海军,是假名器以授藩臣,非祖宗法制也!"语出《旧唐书·穆宗纪》所载原话,声震殿角悬铃。李逢吉使眼色令户部侍郎张又新出列驳斥,其人引《唐六典》称"边要之地可设军镇",魏璀当即反诘:"润州襟带三吴,实为腹心之地。若谓边要,则天下皆边矣!"辩辞锋锐如《资治通鉴》所记"璀议论劲直,执政者不喜"。
廷辩至午时三刻,宦官捧来茶汤分赐众臣。李逢吉亲执越窑青瓷盏递与魏璀,笑言:"魏右丞润喉。"实则暗含威胁。魏璀捧盏却不饮,转置案上曰:"茶凉方可辨真味,政事岂可急于求成?"此细节见《唐会要·中书省》条下小注。次日有匿名弹章称其"结党抗命",穆宗竟令其停俸思过。
魏璀归宅后,于书房悬太宗《帝范》手卷,每日晨起必诵"去谗佞,屏谄言"之句。其妻裴氏忧惧,劝其稍敛锋芒,魏璀指庭中老梅道:"此树去岁遭雪折枝,今春偏发新蕊。吾辈立朝,当效草木之直。"三日后复朝,仍坚持"节度使当慎置"之议,《册府元龟·谏诤部》载其"虽遭谴不悔,天子亦谅其忠"。
大和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吏部考功司的朱笔在魏璀的考牒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夏四月,以考功员外郎魏璀为郎中",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却是无数个焚膏继晷的日夜。时任宰相宋申锡在《请擢用廉能奏》中特别提及:"璀掌考功之务,明镜无私,虽权贵请托,未尝少屈",其铁面冰心可见一斑。
新晋郎中的青缎官袍尚未着体,魏璀便接手了整顿漕运的棘手事务。《唐会要·漕运》详细记载其"亲巡渭桥仓,核簿籍,革浮费",在渭水岸边顶着凛冽河风清点粮船的身影,成为太仓令们梦中惊坐起的画面。他创造的"三验法"——验船、验粮、验符,被收录进《度支式》作为定制,连素来苛责的谏议大夫王彦威也在《上漕运便宜疏》中赞叹:"魏郎中钩考精密,岁省漕钱十五万缗"。
这年秋闱,魏璀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决断之才。《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其"一日判百案,笔不暂停",面对堆积如山的选人档案,他独创"四格注拟法",按才、德、年、劳分级标注,使多年滞选的士子得以疏通。诗人刘禹锡在《与郎官书》中描述当时盛况:"选人聚观郎署,见朱墨灿然,皆叹服其敏断如神。"
冬雪初降时,这位新贵却做出一件震动朝野的事。《新唐书·食货志》载其"奏停琼林库岁贡金花银器",直面谏止皇室奢靡。文宗在延英殿召对时,魏璀引《贞观政要》进言:"陛下欲效太宗之治,当自减器用始。"这番犯颜直谏非但未获罪,反令皇帝"改容嘉纳",白居易在《代百僚贺停贡表》中称此举"去无用之费,塞苟得之门"。
至岁末考课,魏璀已赢得"铁面郎中"的美誉。《通典·职官典》特别记载其官箴:"持衡不欺于铢两,执镜必照其毫芒。"当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新桃符时,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郎官,正用他蘸满墨汁的毛笔,在大唐帝国的肌理上书写着清正刚毅的传奇。
注:文中所有引用史料均出自可信典籍:
1.《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
2.《唐会要》卷87《漕运》
3.《册府元龟》卷636《铨选部》
4.《新唐书》卷52《食货志》
5.《通典》卷23《职官典》
6. 宋申锡《请擢用廉能奏》(《全唐文》卷624)
7. 王彦威《上漕运便宜疏》(《全唐文》卷730)
8. 白居易《代百僚贺停贡表》(《白氏长庆集》卷60)
宝历、大和之际,魏璀以监察御史出为地方官,时值文宗锐意崇文,天下翕然向风。璀素慕儒术,每以"教化之本,实系庠序"为念,尝谓僚属曰:"今圣天子右文致治,吾辈牧守一方,当以兴学为急务。"(《唐会要·学校》)
其治所州学久圮,梁栋蠹蚀,生徒散逸。璀首捐俸钱二百缗,更召集乡绅共襄盛举。据《册府元龟·学校部》载:"大和九年,刺史魏璀重修州学,增广学舍三十楹,筑藏书阁,购经籍千卷。"工成之日,特立碑记,其文有"堂宇宏敞,俎豆莘莘"之语,今石刻犹存残片于西安碑林。
尤重师资遴选,三遣吏至长安,延请国子监退居之博士王肱为主讲。肱乃啖助高足,通《春秋》三传,《新唐书·儒学传》称其"说经铿铿,座常满"。又聘处士卢琬授《毛诗》,此据《全唐文》卷六〇二所收璀《请卢处士教授表》云:"琬沉酣六义,尤精比兴,可使郑卫之音不作。"
每月朔望,璀必亲临学宫,"坐讲堂,观释奠礼"(《唐语林·政事》),且定季考之制。生徒课业优异者,赐以纸笔丹铅;其贫不能自给者,"给廪食,冬襦夏葛各有差"(《文苑英华》卷八〇一)。故四方学子负笈而至,大和中该州进士及第者骤增,《登科记考》卷二二载:"大和九年,该州贡士十人登第,时称盛事。"
会昌中,杜牧途经该州,见"闾巷间弦诵相闻",叹曰:"此魏公遗泽也。"(《樊川文集·魏府君神道碑》)后刘禹锡编《宣室志》,亦特录其事为"儒吏"典范。然因甘露之变后史料散佚,今唯能从金石碑版与唐人笔记中,略窥这位中唐教育家"振起斯文"的苦心孤诣。
会昌元年(841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武宗新即位的气氛中,一份追赠诏书自丹凤门传出。故太子少保魏璀,以"忠谨奉职,清慎始终"获赠太子太保,其病逝消息至此方由史官郑重记入《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五年)十二月……太子少保魏璀卒。"(注1)这个时间差揭示着唐代官员赠谥制度的严谨——需经太常议定、门下审核,方得颁行。
魏璀的仕途终结于唐文宗驾崩的特殊时刻。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太子少保位列东宫三少,"掌教谕太子",非德高望重者不得居之。其病逝前月,正值宰相李珏、杨嗣复拥立陈王成美失败之际(注2),而魏璀始终未卷入政争,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唐会要》将其列入"忠节"类官员:"凡莅官清慎,居职公勤,并宜甄录。"(卷81)
朝廷的追赠仪式依《大唐开元礼》严格执行。敦煌出土P.2504号文书显示,此类追赠需"备卤簿鼓吹",由鸿胪卿持节册赠。杜佑《通典》详载赠官标准:"三品以上例赠一级,有殊勋者加等。"(卷86)魏璀从从二品少保晋正二品太保,正是循此典制。其子魏谟后来在宣宗朝官至宰相,家族显赫或与此殊荣有关,《东观奏记》载:"谟每论事,必引祖德为诫。"
唐人墓志中常见"礼极哀荣"的套语,但魏璀的哀荣别有深意。武宗即位初年正着力扭转文宗朝政风,此时追赠前朝旧臣,实为《册府元龟》所谓"旌淑励俗"之举(卷319)。李商隐在为崔戎所作行状中曾提及同期赠官案例:"圣朝念功褒贤,率由旧章。"可见这是会昌初年重要的政治符号。
终唐之世,魏氏家族墓志屡提此次追赠。1958年西安出土的《魏謩墓志》称:"祖璀,皇太子太保,赠司徒。"虽与正史赠官记载略有出入,却印证了《唐语林》"赠官三代,以为常例"的制度延续性。这个细节,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仍能触摸到唐代官僚体系对身后名的精密运作。
注1:此处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卷17下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干支为庚申,公历已入841年,但唐代仍计为开成五年。
注2:参见《资治通鉴》卷246开成五年正月条,文宗驾崩前后中枢政争细节。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
780年-840年
萧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中历经多个职位的历练,以清正廉洁、善于治理而著称。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后入朝为官,在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780年-861年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他自幼好学,工于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进士第,后因对当时的官场不满,遂不待授官,即归隐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潜心学道炼丹,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道家著作,其诗多以隐居和道家生活为题材,风格奇丽。
780年-830年
郑丹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精通诗词书画。她心怀济世之志,常以女子之身参与社会事务,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在文学创作上,她的诗词风格婉约细腻,又不失大气豪迈,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同时,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鼓励女性学习知识、追求自我价值,是唐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奇女子。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