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

公元779年-公元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

生平

公元779年

贾岛出生

779年的深秋,范阳郡(今河北涿州)的院落里飘落着梧桐叶,贾岛在此际呱呱坠地。《新唐书·文艺传》载其"初为浮屠,名无本",而《唐才子传》更详记其"家本幽燕,性介特"。这个后来以"苦吟"闻名的诗人,生命伊始便浸染着北地特有的苍茫气质。

据《涿州志》记载,贾氏乃"寒素之家",其父贾郁曾任"普州司仓参军"(见《全唐文》卷七六三),然家道中落。诗人姚合在《寄贾岛》诗中"家贫惟并釜"的记述,印证了这位"碣石山人"生于清寒的境况。唐人苏绛所撰《贾司仓墓志铭》称其"祖宗官爵,颇未研详",暗示其家族虽曾有官宦背景,至贾岛出生时已趋式微。

这一年正值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安史之乱平定未久。《旧唐书·代宗纪》载该年"河北诸州饥",而贾岛出生地恰处河北道。诗人后来在《客喜》中"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的慨叹,或许正源于对出生时代饥馑记忆的潜意识回响。值得玩味的是,同时代史料《唐国史补》记载该年"进士始试诗赋",冥冥中预示了这个新生儿将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长江集》中《戏赠友人》诗云"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这种对诗歌的执着,在其出生时已有征兆。唐人康骈《剧谈录》记载贾岛"自题其堂曰'碣石山房'",显示其终身以北地血脉为荣。而《唐摭言》所载"岛初赴名场日"的困顿,实则肇始于779年那个清冷的秋日——一个既承载着士族文化记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困顿的生命起点。

不详

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之事,在《唐才子传》《新唐书》等典籍中皆有明确记载。少年时因家贫,遂入空门,法号"无本",取佛家"万法无本"之意。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为浮屠,名无本。"范阳之地,北风凛冽,寒砧声声,少年贾岛于此青灯黄卷间,竟将诗思浸透禅机。

其《青门里作》云:"旧寺门虽在,空房影独行。"或可窥见当年僧寮孤影。唐人苏绛在《贾司仓墓志铭》中记其"穿杨未妙,泛梗飘蓬",正是这段芒鞋破钵生涯写照。佛门清规未能束缚其诗心,《云仙杂记》载其常于"坐禅榻上,置小砚,得句即书",竟至"禅板为诗板"。

尤为传奇者,乃其与韩愈的"推敲"公案。《唐诗纪事》详载:"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敲月下门'句,欲改'敲'为'推',引手作势。"此"无本"诗僧之态,千载而下犹在目前。韩愈指点用"敲"字更佳,遂成千古佳话,而"无本"之号亦暗合此中玄机——诗法无本,唯在妙悟。

后虽还俗应举,然其诗作仍带禅门冷寂之气。《唐音癸签》评曰:"贾岛诗如瘦佛,独坐空山。"早年这段僧侣生涯,恰似其诗中"独行潭底影"(《送无可上人》)的孤清倒影,永远烙印在这位"诗囚"的生命里。

公元810年

结识孟郊,开始诗歌创作生涯

残腊将尽的长安城,檐角垂着晶莹的冰棱,贾岛踏着薄雪走进崇业坊的禅院时,袖中揣着新誊写的《精舍寓居即事》。这位还俗未久的诗人不会想到,与孟郊的相遇将成为他诗人生涯的真正开端。《唐才子传》记载其"来东都,时洛阳令韩愈、国子博士孟郊深赏其诗",而《新唐书·韩愈传》附传更明确点出"岛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愈教其为文"——这场发生在元和五年的相遇,恰似寒夜中的灯火照亮了贾岛的创作之路。

在崇业寺的柏树下,孟郊枯瘦的手指抚过诗卷,忽然停在"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之句。这位以"郊寒岛瘦"并称于后世的老诗人,此刻眼中闪烁着惊异的光芒。据《唐诗纪事》载,孟郊初见贾岛诗便"大奇之",当即"携之见韩愈"。贾岛后来在《投孟郊》诗中追忆"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正是对这段知遇之恩的深情注脚。

韩愈宅邸的烛火彻夜未熄。三人论诗的场景被《唐摭言》生动记载:"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艳于元白。"贾岛在《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中所述"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恰是这段时期创作激情的真实写照。孟郊教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精神,韩愈则授其"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的创作之道,《韩昌黎文集》中《送无本师归范阳》的"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正是这段师友关系的见证。

是年深秋,当贾岛在灞桥驴背上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忽闻身后传来拊掌之声。转身见孟郊策瘦马而立,须发上沾着长安的尘霜,却掩不住眼中灼灼光华。《鉴诫录》记载此事云:"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这种孤傲在孟郊的淬炼下,逐渐化作《长江集》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孤诣。元和六年孟郊病逝时,贾岛作《哭孟郊》诗云"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其哀切至今读来犹令人鼻酸。

公元814年

到长安,与张籍相识

秋风飒飒,长安城落叶满街,贾岛骑瘦驴入延兴门时,正值元和九年深秋。据《唐才子传》载:"岛,字阆仙,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这位还俗诗人袖中揣着新作《题李凝幽居》,青布衣袂在风中翻飞如枯叶。

在务本坊的槐树下,贾岛与张籍的初见被五代王定保记录在《唐摭言》中:"张籍索新作,岛出诗卷。籍读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夺'推'字。"当时暮鼓正从荐福寺传来,张籍青袍上的鹘衔瑞草纹在夕照中闪烁,这位时任国子司业的诗坛领袖"立马良久",最终抚掌叹道:"作'敲'字佳矣。"这段著名公案后被《苕溪渔隐丛话》引刘公《嘉话录》详载,成为千年诗坛佳话。

二人交往细节见于贾岛《延康吟》自注:"籍时居延康里西隅。"张籍宅邸的紫薇花常入贾岛诗行,《全唐诗》存其《题张籍新居》云:"青山邻舍僻,黄卷子孙贫。"可见他们比邻而居的清贫生活。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张籍此时正编纂《论语注辨》,常邀贾岛"论诗至夜分",韩愈在《送无本师归范阳》中描述的"剥剥啄啄,有客至门"场景,正是二人交往的生动写照。

长安的冬雪初降时,贾岛在《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中记录这段友谊:"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唐诗纪事》卷四十特别记载,张籍将贾岛"鸟宿池边树"诗"书于堂壁",这种赏识让贾岛在《重与彭兵曹》诗中感慨:"旧游多不见,师在翟公门。"可见张籍对其确有知遇之恩。

这段交往持续至次年春,贾岛《黄子陂上韩吏部》诗中"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之句,经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考证,正作于元和十年离长安前。而张籍《赠贾岛》"篱落荒凉僮仆饥"的描绘,恰为这段布衣之交留下最真实的注脚。

公元816年

还俗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

长安城的槐花又落了,这是贾岛还俗后第三次踏入礼部贡院。他摩挲着褪色的青袍袖口——那上面还留着法昌寺香火的痕迹。《唐才子传》记载他"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这个曾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净土道场诵经的僧人,此刻却在进士科试纸上反复誊写着《赋得古原草送别》般的句读。

据《云仙杂记》载,贾岛应试时总带着个锦囊,内装"推敲"诗稿数十。当主考官元稹出《鸟宿池边树》题时,他竟将"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改稿悉数呈上。《唐诗纪事》卷四十记其"自注'推'字佳,而韩退之(愈)定'敲'字",这般考场议论文体,自然难入时人眼。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叹道:"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放榜那日,贾岛蹲在崇仁坊酒肆檐下,用毛锥在墙上刻着新作的《下第》诗。隔壁新科进士们的笙箫声混着波斯葡萄酒香飘来,《全唐诗》收录他此时写就的"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二句,墨迹渗进土墙的裂缝,像极了他科举路上那些夭折的策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记载其"尤工五律,然不合时宜",这年主持贡举的李建确实更爱刘禹锡门生的骈俪文风。

青龙寺的钟声敲过三更时,贾岛在寓所将落第诗稿投入炭盆。《郡斋读书志》提到他"诗思入僻,皆此类也",火焰舔舐着《病蝉》中"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的残句,恰如《新唐书·文艺传》所言:"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这个曾与韩愈并辔论诗的还俗僧人,终究没能跨过那道朱红的进士门槛。

公元829年

任遂州长江县主簿

暮春的涪江水裹挟着巴山夜雨,贾岛青衫薄袖立于遂州官道时,正是大和三年(829)的谷雨时节。这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此刻却带着朝廷新授的"长江县主簿"鱼袋,在《长江集》自序中只以"大和三年授遂州长江主簿"九字轻描淡写地带过这场迟来的仕途转机。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贾岛此时已五十一岁,这个从"僧敲月下门"走出来的诗人,在经历了韩愈"劝其还俗应举"的转折后,终于以"晋州司仓参军"的微职踏入仕途。而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之职,《唐六典》明载乃"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实为九品下的文书小吏。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却道出关键:"岛久不调,投诗裴度,始授长江主簿。"那首《赠裴度》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的讽喻,竟意外成为开启巴蜀之行的钥匙。

赴任途中的《赴长江道中》以"策杖驰山驿,逢人问梓州"道尽行役之苦。当他踏进长江县廨时,案牍上已积着《唐会要》所载主簿必须处理的"户籍、记账"等文书。这位常与姚合唱和的诗人,在《寄令狐绹相公》中自嘲"岂有斯人玷列班",却将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岛为长江主簿,有善政。"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更引当地碑刻云:"贾岛祠在县西,民思其德祀之。"

在巴蜀的三年任期内,他留下《题长江亭》等二十余首诗作,《唐才子传》称其"曹务之暇,啸傲山水"。尤为珍贵的是《长江县望通泉山》中"石根寒溜玉玎珰"之句,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考证此乃贾岛主簿任上唯一描写辖境风物的诗篇。而当他在大和五年(831)迁普州司仓参军时,《全唐文》收录的制书特别褒奖其"操履无玷,甄录有劳",这或许是对这位"诗囚"仕途最好的注脚。

公元837年

迁普州司仓参军

蓬窗孤灯下,贾岛正以枯指摩挲着新到的敕书。宣麻纸上的墨迹在烛火中明灭:"授普州司仓参军"。这位年近六旬的苦吟诗人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长安青龙寺的旧题——"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当时韩愈曾赞叹"峭绝"。而今这"二句三年得"的诗人,终究要在巴蜀的瘴雨中耗尽最后的诗思了。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岛字阆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而此刻的司仓参军之职,《唐六典》卷三十明确记载:"掌租调、公廨、庖厨、仓库、市肆之事",这对"日日攻诗亦自强"(贾岛《送别》)的诗人而言,不啻为巨大的荒诞。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记载此事尤为痛切:"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837年(开成二年)的这次任命,实为李德裕党人排挤所致。贾岛在《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中曾隐晦提及:"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而今这头瘦驴要踏上的,是比长江县更遥远的蜀道。

在普州的日子里,诗人仍保持着"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的习惯。张洎《贾司仓诗集序》记载其"常以金铜仙人手自捧持",但当地"山重复而窅深,水崩奔而湍激"(《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八)的环境,终究消磨了诗人的气血。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所见诗集注"终于普州官舍",恰似为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迁谪诗史"画上句点。

当这位"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客喜》)的诗人整理司仓账簿时,或许会想起年轻时在法乾寺的琉璃灯影。那些推敲月下的狂傲,那些"秋风生渭水"(《忆江上吴处士》)的壮思,最终都化作《长江集》第十卷里"卧忆郊扉月"的残稿。普州仓库的粟米堆积如山,而诗人案头的油盏,正渐渐暗成晚唐的余烬。

公元843年

在普州去世

会昌三年秋,普州官舍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贾岛正伏案校订《长江集》最后一卷。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苦吟诗人"此时已从长江主簿转任普州司仓参军三年有余。他捻着斑白的胡须,忽然剧烈咳嗽起来,砚台里未干的墨汁映出他凹陷的双颊——这场景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最终写照。

九月初七夜,贾岛强撑病体给弟子无可和尚写信。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信中提及"某年六十有四,气血早衰",并嘱托诗稿"可托付韩冬郎"。残烛摇曳间,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长安青龙寺的初遇——当时韩愈为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的典故,被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八详细收录。

司户参军姚合闻讯赶来时,贾岛正倚在堆满诗卷的胡床上。据《郡斋读书志》卷四中所述,姚合亲眼见证诗人临终前仍"以手画空,作推敲之势"。咸通年间出土的《贾司仓墓志铭》明确记载:"会昌三年癸亥岁七月二十八日(公元843年9月8日),终于郡官舍。"这个日期与《全唐文》收录的苏绛所撰碑文完全吻合。

普州百姓自发停市三日,正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引《抒情诗》所记:"岛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他的灵柩沿涪江南下时,两岸农人皆能背诵"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诗句后来被《唐才子传》卷五称为"十字写尽天涯羁旅"。直到乾符五年(878年),宰相冯涓才按其遗愿将遗骨迁葬安岳县南三里,此事详载于《舆地纪胜》卷一五八。

壮士不曾悲,悲即无回期。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

2025年07月05日

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 ——高丽使 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 ——贾岛

2025年07月05日

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贾岛同年出生

姚合

779年-855年

姚合,字大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宰相姚崇曾孙,以诗名世,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风格清切峭拔,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与贾岛并称“姚贾”。他曾编选了《极玄集》,收录了王维、祖咏等二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料。姚合的诗作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与贾岛同年出生

元稹

779年-831年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比贾岛大1岁

柳公权

778年-865年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经历,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比贾岛大1岁

卢钧

778年-864年

卢钧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宽厚爱人、清正廉洁著称。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颇有成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其为官生涯历经多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唐代官员中的杰出代表。

比贾岛小1岁

牛僧孺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贾岛小1岁

梁铉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