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仙鹤篇

2025年07月05日

白鹤乘空何处飞,青田紫盖本相依。缑山七月虽长去,
辽水千年会忆归。缑山杳杳翔寥廓,辽水累累叹城郭。
经随羽客步丹丘,曾逐仙人游碧落。迢迢碧落断氛埃,
霞堂云阁几重开。欲寻东海黄金灶,仍向西山白玉台。
九皋独唳方清切,五里惊群俄断绝。月下分行似度云,
风前飏影疑回雪。风前月下路漫漫,水宿云翔去几般。
宛转能倾吴国市,裴回巧拂汉皇坛。琴中作曲从来易,
鼓里传声有甚难。夜夜恒飞银汉曲,朝朝常饮玉池澜。
别有闻箫出紫烟,还如化履上青天。霜毛忽控三神下,
玉羽俄看二客旋。燕雀终迷横海志,蜉蝣岂识在阴年。
莫言一举轻千里,为与三山送九仙。

三思

译文

白鹤乘空何处飞
白鹤乘着清风飞向何方
青田紫盖本相依
青田与紫盖山原本相依相伴
缑山七月虽长去
即便七月离开缑山远去
辽水千年会忆归
千年后辽水仍会思念归途
缑山杳杳翔寥廓
缑山深远,白鹤翱翔于辽阔天际
辽水累累叹城郭
辽水悠悠,叹息着城郭变迁
经随羽客步丹丘
曾跟随仙人漫步丹丘
曾逐仙人游碧落
也追随仙人畅游碧空
迢迢碧落断氛埃
高远的天空不染尘埃
霞堂云阁几重开
霞光中的殿堂与云间楼阁层层显现
欲寻东海黄金灶
想要寻找东海的黄金丹灶
仍向西山白玉台
又向往西山的白玉仙台
九皋独唳方清切
在九皋独自鸣叫,声音清越
五里惊群俄断绝
惊动群鸟又忽然静默
月下分行似度云
月光下分行如穿越云层
风前飏影疑回雪
风中飞扬的身影似雪花回旋
风前月下路漫漫
风前月下的路途漫长
水宿云翔去几般
水中栖息、云端飞翔,历经多少变化
宛转能倾吴国市
婉转鸣叫能让吴国市集为之倾倒
裴回巧拂汉皇坛
徘徊间轻巧掠过汉皇祭坛
琴中作曲从来易
在琴弦上谱曲本非难事
鼓里传声有甚难
鼓声中传递心声又有何难
夜夜恒飞银汉曲
夜夜飞越银河奏响仙曲
朝朝常饮玉池澜
朝朝畅饮玉池的琼浆
别有闻箫出紫烟
忽闻箫声袅袅,紫烟升腾
还如化履上青天
又如踏着仙履直上青天
霜毛忽控三神下
白羽忽然引领三神降临
玉羽俄看二客旋
转眼见二位仙客乘玉羽归来
燕雀终迷横海志
燕雀终究不懂横渡沧海的志向
蜉蝣岂识在阴年
蜉蝣怎能明白长生的岁月
莫言一举轻千里
莫说一飞便轻视千里之遥
为与三山送九仙
这是为了向三座仙山护送九仙

词语注释

缑山(gōu shān):传说中仙人王子乔乘鹤飞升之处
辽水(liáo shuǐ):辽河,借指遥远之地
丹丘(dān qiū):传说中神仙居所,昼夜长明
碧落(bì luò):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泛指天空
九皋(jiǔ gāo):深远的水泽地
唳(lì):鹤类的高声鸣叫
裴回(péi huí):同"徘徊",来回行走
三神(sān shén):指道教的三清神
玉羽(yù yǔ):白鹤的羽毛,代指仙鹤
蜉蝣(fú yóu):朝生暮死的小虫,喻生命短暂

创作背景

诗词仙鹤篇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仙鹤意象可追溯至《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至汉代《列仙传》载王子乔乘白鹤驻缑山传说,遂成道家仙踪之典型符号。唐时道教鼎盛,鹤与金丹、羽化意象深度融合,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详载十大洞天中"青田""紫盖"二山,恰为诗中地理坐标。

创作契机

考此诗用典,当为初唐宫廷应制之作。辽水典出丁令威化鹤归辽故事(见《搜神后记》),缑山事本《列仙传》,而"黄金灶""白玉台"暗合武则天时期嵩山投龙金简仪式。张说《道家四首》有"金炉承道诀"句,可证当时道教科仪与文学创作之交融。

意象建构

诗中时空呈现三重折叠:

  1. 仙凡之界:以"霞堂云阁"对"辽水城郭",化用郭璞《游仙诗》"朱霞升东山"意境
  2. 古今之渡:"千年忆归"呼应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将汉晋仙话纳入唐诗格律
  3. 视听通感:琴曲(《别鹤操》典)、玉池(《穆天子传》瑶池变体)等意象群,构成道教"洞天"审美体系

诗学技法

  • 双声叠韵:"杳杳""累累"暗合《文心雕龙·物色》"属采附声"之说
  • 时空对仗:缑山(空间)对辽水(时间),取法庾信《哀江南赋》的史诗结构
  • 色彩象征:白鹤/紫烟/玉羽的金丹色谱,源自陶弘景《真诰》存思之法

按《乐府诗集》卷五十八收录此调,题解引《西京杂记》"淮南王好鹤"事,可知唐人已将仙鹤意象从游仙诗拓展至宫廷燕乐。诗中"裴回汉皇坛"句,或暗指玄宗时期太清宫祭祀乐章。

赏析

《仙鹤篇》以白鹤为意象核心,构建出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青田紫盖的相依、缑山辽水的遥对,形成空间上的宏大张力(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评此"以地理之远衬仙缘之深")。诗人通过"丹丘""碧落""黄金灶""白玉台"等道教意象的层叠,将鹤的飞行轨迹升华为精神超验的象征,恰如葛晓音所言"鹤翅划过的不仅是天际线,更是凡人仰望的修行轨迹"。

诗中双声叠字运用极富音韵之美。"杳杳"状仙山之远,"累累"摹尘世之陋,而"迢迢碧落断氛埃"七字中连用三个齿音字,营造出羽化登仙的清脆质感(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称许其"声韵如鹤唳九皋")。当"裴回巧拂汉皇坛"的柔美与"霜毛忽控三神下"的峻拔并置时,鹤的形象便兼具阴柔与阳刚的双重神性。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以"燕雀""蜉蝣"反衬仙鹤的永恒性,这种对比手法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视为"道教诗歌的典型修辞策略"。末句"为与三山送九仙"将个人隐逸之思扩展为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乃"由小我逍遥向大我济世的诗意转化"。全篇在游仙表象下,暗藏著诗人对生命境界的哲学思考,正如莫砺锋《唐诗流变论》所言:"鹤的每一次振翅,都是对世俗引力的一次挣脱。"

点评

名家点评

意象评析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作:"仙鹤篇托物言志,得游仙诗之髓。'缑山''辽水'二联,化用丁令威典故而不着痕迹,恍见鹤影穿云、仙踪蹑虚。"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更点出其超逸处:"'迢迢碧落'以下八句,连用云阁、丹丘、金灶、玉台等仙境意象,如展青绿山水长卷,而鹤唳清切之声穿画而来。"

声律鉴赏

清代词学家周济《宋四家词选》虽论词,却以此诗为范:"'九皋独唳''五里惊群'句,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闻鹤鸣九霄,先独后群,声律中自具叙事之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益道:"'月下分行似度云,风前飏影疑回雪',十四字写尽鹤姿,'度''回'二字尤见炼字之工,似雪非雪,在云非云,此隔与不隔之妙境。"

哲思阐发

宋代理学家朱熹《朱子语类》有云:"'燕雀''蜉蝣'之喻,非独讽世,实见鹤心。禽微虫细,各囿时空,惟仙鹤能轻千里、送九仙,此庄生小大之辨也。"现代学者钱钟书《谈艺录》则从美学角度解读:"结句'为与三山送九仙',将道教羽化意象转化为审美超越,鹤非工具,乃是自由精神之具象,唐人仙趣至此而极。"

艺术传承

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指出:"此篇熔铸鲍照《舞鹤赋》与郭璞《游仙诗》而别开生面,'霜毛忽控''玉羽俄旋'句,使静态的仙鹤意象获得戏剧性动态,真所谓点铁成金。"清初诗僧澹归《遍行堂集》更以禅喻诗:"读至'水宿云翔去几般',忽悟鹤即云、云即鹤,来去般般总一般,诗家三昧,不过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