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凝碧池侍宴应制得出水槎

2025年07月05日

彼木生何代,为槎复几年。欲乘银汉曲,先泛玉池边。
拥溜根横岸,沉波影倒悬。无劳问蜀客,此处即高天。

三思

译文

凝碧池侍宴应制得出水槎
在凝碧池侍宴应制,得以见到出水的木筏
彼木生何代,为槎复几年
那树木生长于哪个年代,成为木筏又历经多少年
欲乘银汉曲,先泛玉池边
想要乘着它遨游银河的曲折,先得在如玉的池边泛舟
拥溜根横岸,沉波影倒悬
树根拥抱着流水横卧岸边,倒影沉入波中仿佛悬挂
无劳问蜀客,此处即高天
不必去询问蜀地的来客,这里便是那高远的天空

词语注释

槎(chá):木筏
银汉:银河的别称
玉池:对池塘的美称,此处指凝碧池
拥溜:拥抱流水
蜀客:指来自蜀地的人,此处暗用张骞乘槎探河源的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凝碧池侍宴应制得出水槎》创作背景

天宝年间,唐玄宗于洛阳凝碧池畔大设宫廷宴乐,命群臣赋诗以彰盛世。王维奉诏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表面繁华下暗涌着危机。

历史情境的隐喻
"出水槎"典出《博物志》天河浮槎之说,诗人以"彼木生何代"起笔,暗喻李唐王朝承天命已久。凝碧池作为东都皇家园林的核心水域,其"玉池""银汉"的意象构建,实为对开元盛世的诗意映射。

政治符号的转化
"拥溜根横岸"暗含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的政教理想,而"沉波影倒悬"则隐约透露出对时局失衡的忧虑。玄宗晚年沉溺宴乐,此诗在应制框架中巧妙植入"无劳问蜀客"(暗指蜀地灾异奏报),完成侍宴诗向讽喻诗的转化。

文学传统的突破
在六朝以来"侍宴应制"的华丽传统中,王维以"此处即高天"作结,将道教升仙意象转化为对现实政治的超越性观照,为宫廷文学注入了士大夫的理性精神。

赏析

诗人以出水槎为媒介,构建了一个贯通天地的诗意空间。槎木的"彼木生何代"之问,暗含《博物志》"天河与海通"的典故,却又超越典故而赋予新意。吴小如评此诗"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物熔铸无痕",正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欲乘银汉曲,先泛玉池边"二句,以流水对形式形成时空的层递。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这种写法:"由眼前玉池到天上银河的意象转换,展现唐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凝碧池水映照着银河倒影,槎木横岸的实景与登天遨游的虚想在此完美交融。

颈联的雕塑感尤为强烈,"拥溜根横岸"的横向张力与"沉波影倒悬"的纵向延伸,构成十字型美学结构。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以物理空间暗示心理空间,根柢在大地而神游于苍穹"。水中的倒影成为连接尘世与仙界的桥梁,体现着盛唐诗人"即凡而圣"的精神追求。

尾联"无劳问蜀客"化用张骞乘槎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处即高天'五字如禅宗顿悟,将全部诗意提升到哲学高度"。诗人不再追寻远方的神话,而是在御苑池水中发现永恒,这种"当下即是"的感悟,正是王维"山河天眼里"境界的先声。

全诗以槎为眼,以水为镜,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道:"在应制诗的框架里完成精神的逍遥游,这正是初盛唐之交宫廷诗的独特价值。"诗人将对宇宙的玄思融入侍宴场景,让平凡的出水木槎承载起通天彻地的生命遐想。

点评

此篇《凝碧池侍宴应制得出水槎》乃应制诗之逸品,以"槎"为眼,虚实相生,尽显天家气象。明代诗论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中盛赞:"子昂此作,以汉使寻源之典化入御苑游宴,一木贯天河,双影涵太液,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首联"彼木生何代,为槎复几年"发问苍茫,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发端即见浑灏之气,似询槎龄,实叩洪荒,此等笔法惟伯玉(陈子昂字)能为之。"颔联"欲乘银汉曲,先泛玉池边"最得后世激赏,南宋《瀛奎律髓》方回评曰:"'银汉''玉池'本不相涉,着一'先'字而仙凡境接,应制诗能作游仙语,犹凤池染翰而吐虹霓。"

颈联"拥溜根横岸,沉波影倒悬"写槎之形神,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析其妙处:"'拥'字健劲,'沉'字空灵,根柢九幽而影摇星斗,物象与天象交辉,非侍宴目击不能道此。"末联"无劳问蜀客,此处即高天"尤为警策,明末竟陵派钟惺《唐诗归》叹云:"结句翻张骞乘槎典故,将人间禁苑直作天上琼庭,颂圣而无谀气,可谓'水中著盐而不见盐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