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

2025年07月05日

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
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
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
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网珠遥映日,檐铎近吟风。
定沼寒光素,禅枝暝色葱。愿随方便力,长冀释尘笼。

三思

译文

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
秋日到天中寺寻访复礼上人
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
佛殿庄严如妙境,香岩璀璨似七宝宫殿
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
金绳划出圣洁道,玉柄拂尘论空性
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
佛法如筏渡彼岸,心灯相续永流传
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
佛法广大义高远,修行初地因缘通
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
万法归一真如理,心行不二证菩提
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
破除有无二元惑,真谛俗谛本相通
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
摘叶疑烧翡翠色,散花如落红雨飞
网珠遥映日,檐铎近吟风
珠网遥映日光璨,檐铃近传风吟清
定沼寒光素,禅枝暝色葱
禅定池寒凝素光,菩提树暮染青葱
愿随方便力,长冀释尘笼
愿借般若方便力,永脱尘世名利笼

词语注释

妙域(miào yù):殊胜的佛国净土
七宝宫(qī bǎo gōng):用七种珍宝装饰的宫殿,喻佛国庄严
金绳(jīn shéng):佛经中形容极乐世界以金绳界道的景象
喻筏(yù fá):出自《金刚经》'如筏喻者',喻佛法如渡船
传灯(chuán dēng):禅宗以灯喻佛法,指法脉传承
初地(chū dì):菩萨修行十地中的第一地'欢喜地'
檐铎(yán duó):屋檐悬挂的风铃,佛寺常见法器
定沼(dìng zhǎo):禅定如澄澈的池沼
尘笼(chén lóng):尘世的束缚,比喻名利烦恼

创作背景

秋日薄暮时分,诗人踱步于嵩岳天中寺的幽径上,黄叶纷飞如梵呗的余韵。此诗作于武周时期,彼时佛教鼎盛,嵩山作为"天下之中"的佛道圣地,香火缭绕中暗涌着禅机与诗思。

考《全唐诗》卷五十九,此篇乃宋之问任职洛阳时所作。当时嵩山寺院林立,复礼上人作为精通《法华》《涅槃》的高僧,常在香岩七宝宫阐扬"真空妙有"之旨。诗人手持玉柄麈尾踏访,恰见金绳界道分隔尘俗,檐铎在风中吟唱着"有无双遣"的般若智慧。

诗中"网珠映日"之喻,暗合华严宗"帝网天珠"的义理。而"禅枝暝色葱"的描写,实为当时寺院"禅枝四合"景象的实录——据《嵩岳志》载,天中寺古柏森森,秋日枝干交错如龙蛇,暮色中更显深邃。诗人以"摘叶投花"的纤巧笔触,将"色空不二"的玄理化入焚翠散红的视觉韵律。

末联"释尘笼"三字,透露出武周时期士大夫的精神困境:一方面向往"弥天高义"的解脱,一方面又难舍东都繁华。这种矛盾心理,恰是初唐佛教诗歌"即世而出世"特质的绝佳注脚。

赏析

秋日寻访复礼上人的诗篇,以天中寺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充满禅意与哲思的艺术境界。诗人笔下的寺院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皈依的象征。"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二句,通过"三时""七宝"的佛教意象,将世俗建筑升华为妙相庄严的佛国净土,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以人间宫殿喻佛国妙境,虚实相生中见出诗人对佛法圣地的虔诚礼敬。"

诗中"金绳界道"典出《法华经》,喻指引向解脱的修行之路;"玉柄谈空"则以法器象征佛法精义。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谈空'二字最得禅家三昧,既指上人说法的场景,又暗含'色即是空'的般若智慧。"这种双关手法使宗教体验获得了诗意表达。

"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一联,以动态意象展现禅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联:"将佛经'拈花微笑'的典故化为视觉奇观,落叶如翡翠燃烧,飞花似红霞飘散,在绚烂的色彩对比中暗喻万物无常的佛理。"而"网珠映日"典出《华严经》的因陀罗网典故,檐铎吟风则让人想起《洛阳伽蓝记》中"风铃虚籁"的描写,共同构成声色交融的禅境。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弥天高义""初地胜因"等语,展现对上人德行的高度推崇。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分析道:"'愿随方便力'的结句,既是对高僧的礼赞,更是诗人渴望破除'尘笼'、获得精神自由的真切告白。这种出世之想,折射出唐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典型心态。"

全诗以"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为枢轴,将佛理玄思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强调:"诗人用'有无双遣''真俗同缘'的辩证思维,既阐释了中观哲学,又创造了'寒光素沼''暝色葱枝'的意境,使抽象佛理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艺术画面。"这种情理交融的写法,正是盛唐佛教诗的艺术巅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王勃此作,以'妙域''香岩'起笔,便见佛国庄严。'金绳界道'四句,熔金玉之彩于性空之理,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段'摘叶''投花'一联,尤得禅家镜花水月之妙,色相俱泯而真如自现。"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子安(王勃)少年访复礼上人,诗中'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十字,直抵《金刚经》'应无所住'宗旨。末句'释尘笼'之愿,非熟参南宗者不能道。其骈俪处犹带六朝藻丽,而骨气已贯盛唐。"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
"此诗以七宝宫喻天中寺,'网珠映日'暗用《华严》帝网明珠之典,'檐铎吟风'则化实景为梵音。王勃将释典奥义炼作诗家语言,弥天高义,尽在玲珑骈句中矣。"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勃尝谓人曰:'吾于天中寺得复礼师一语,如饮醍醐。'诗中'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正是当日机锋印证处。释皎然《诗式》誉其'透禅关而铸诗境',诚不虚也。"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王勃此诗最耐寻味处在'疑焚翠''若散红'六字——以不确定性的意象传达确定的悟境,恰合严沧浪'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之谓。其禅意不在说理,而在刹那间截断众流的视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