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薄暮时分,诗人踱步于嵩岳天中寺的幽径上,黄叶纷飞如梵呗的余韵。此诗作于武周时期,彼时佛教鼎盛,嵩山作为"天下之中"的佛道圣地,香火缭绕中暗涌着禅机与诗思。
考《全唐诗》卷五十九,此篇乃宋之问任职洛阳时所作。当时嵩山寺院林立,复礼上人作为精通《法华》《涅槃》的高僧,常在香岩七宝宫阐扬"真空妙有"之旨。诗人手持玉柄麈尾踏访,恰见金绳界道分隔尘俗,檐铎在风中吟唱着"有无双遣"的般若智慧。
诗中"网珠映日"之喻,暗合华严宗"帝网天珠"的义理。而"禅枝暝色葱"的描写,实为当时寺院"禅枝四合"景象的实录——据《嵩岳志》载,天中寺古柏森森,秋日枝干交错如龙蛇,暮色中更显深邃。诗人以"摘叶投花"的纤巧笔触,将"色空不二"的玄理化入焚翠散红的视觉韵律。
末联"释尘笼"三字,透露出武周时期士大夫的精神困境:一方面向往"弥天高义"的解脱,一方面又难舍东都繁华。这种矛盾心理,恰是初唐佛教诗歌"即世而出世"特质的绝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