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驾临香地,龙舆上翠微。星宫含雨气,月殿抱春辉。
碧涧长虹下,雕梁早燕归。云疑浮宝盖,石似拂天衣。
露草侵阶长,风花绕席飞。日斜宸赏洽,清吹入重闱。

三思

译文

凤驾临香地
帝王的车驾降临这芬芳之地
龙舆上翠微
天子的銮舆登上青翠的山峦
星宫含雨气
星宿宫殿中弥漫着湿润的雾气
月殿抱春辉
月宫楼阁里萦绕着春日的暖阳
碧涧长虹下
青碧的溪涧上悬挂着长虹
雕梁早燕归
雕花的屋梁已有燕子早早归来
云疑浮宝盖
浮云宛如华美的车盖
石似拂天衣
山石好似拂拭着天神的衣裳
露草侵阶长
沾露的春草蔓生至台阶
风花绕席飞
风中落花绕着宴席飞舞
日斜宸赏洽
日暮时分帝王游兴正浓
清吹入重闱
清越的乐声传入深宫内苑

词语注释

凤驾:帝王车驾的美称
龙舆(yú):天子乘坐的銮舆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
星宫:星宿构成的宫殿,指仙境
宸(chén)赏:帝王的游赏
重闱(wéi):深宫的内门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的盛世图景

此诗诞生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正值大唐帝国国力鼎盛之际。洛阳龙门作为东都胜境,春日里伊水泛碧、山色含翠,武则天常伴高宗临幸此地。据《旧唐书·礼仪志》载,皇室每年季春于此举行"祓禊"仪式,群臣奉和应制之作蔚然成风。

应制诗的特殊语境

诗人作为随驾文臣,须在"星宫含雨气"的实景与"月殿抱春辉"的象征间取得平衡。龙门石窟的佛龛金碧与皇家仪仗相映成趣,诗中"宝盖""天衣"既指石窟造像的华美璎珞,又暗合《华严经》"帝释天衣"的典故,体现武则天时期佛教与皇权的深度融合。

艺术手法的精微处

"碧涧长虹下"实写伊水上的天津桥,该桥于隋大业元年(605年)由宇文恺设计,唐代重修后如彩虹卧波。而"雕梁早燕归"暗用《诗经·商颂》"天命玄鸟"典,将宫苑燕雀升华为祥瑞之兆。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应制诗"体物浏亮"(陆机《文赋》语)的典范。

政治隐喻的暗流

尾联"日斜宸赏洽"看似寻常,实则有深意。《唐会要》记载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高宗在此赐宴三品以上官员,正值武后逐步掌权时期。"清吹入重闱"中的"重闱"既指深宫,亦隐喻权力核心,诗人以精妙的双关维持着颂圣与写实的微妙平衡。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游龙门的皇家气派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流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初唐应制诗"富丽中见灵动"的独特美学品格。

意象的层递与交响
诗中意象群呈现鲜明的空间层次:首联"凤驾""龙舆"以神鸟祥兽的意象奠定皇家威仪基调;颔联"星宫""月殿"将天文与建筑意象交融,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壮阔意境。学者傅璇琮指出:"'含雨气''抱春辉'的拟人化处理,使静止的宫殿具有了吞吐宇宙的呼吸感"。颈联转向自然意象,"碧涧长虹"与"雕梁早燕"构成宏微观的巧妙对照,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评价:"诗人用燕尾剪开虹彩,将盛唐气象的胚胎孕育在工笔花鸟的细节里"。

情感的隐显之道
全诗情感流动如溪涧暗涌:前六句通过"临""上""含""抱"等动词,隐现君王巡游的愉悦;"侵阶长""绕席飞"的草木动态,则暗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的观物传统。尾联"日斜宸赏洽"点明君臣同乐的主题,而"清吹入重闱"的结句,被叶嘉莹先生解为:"以音乐意象作收,既符合应制诗的雅正要求,又留下袅袅余韵,可见诗人处理政治题材的艺术智慧"。

色彩的韵律美学
诗中色彩运用极具音乐性:翠微、碧涧的冷色调与星宫、春辉的暖色形成复调,恰如闻一多所言:"六朝金粉在唐初诗人笔下沉淀为有节制的华美"。特别是"露草""风花"的透明质感,被程千帆先生盛赞:"用视觉的通感表现春光的流动性,比谢朓'余霞散成绮'更见唐人气象"。

这种"大景含微澜,庄笔藏深情"的创作手法,既延续了上官体"绮错婉媚"的宫廷诗传统,又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展现出初唐文学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篇《春日游龙门应制》乃应制诗之圭臬,字字玑珠,句句琳琅。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星宫含雨气,月殿抱春辉'一联,真所谓'裁云缝月之妙',将天家气象与自然春色熔铸无痕。"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碧涧长虹'五字,状景如在目前,而'雕梁早燕'暗喻圣主临幸,物候呈祥,深得应制体要。"

"云疑浮宝盖,石似拂天衣"二句,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以云石喻天子仪仗,不着一字而尊荣自显,较之直陈銮驾,更觉空灵有致。"末联"日斜宸赏洽"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以斜晖映清吹,化实景为虚神,使九重之欢洽,得自然之趣"。全篇如五色云锦,既合应制之庄雅,复得山水之清音,诚所谓"金声而玉振"者(《文心雕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