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025年07月05日

此地岩壑数千重,吾君驾鹤□乘龙。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白日将移冲叠巘,玄云欲度碍高峰。
对酒鸣琴追野趣,时闻清吹入长松。

三思

译文

此地岩壑数千重
这里的山岩沟壑层层叠叠
吾君驾鹤□乘龙
我们的君王驾鹤乘龙而来
掩映叶光含翡翠
树叶间透出的光芒如翡翠般闪烁
参差石影带芙蓉
参差的石影映衬着芙蓉花
白日将移冲叠巘
太阳西斜,光芒穿过重叠的山峦
玄云欲度碍高峰
乌云想要飘过,却被高峰阻挡
对酒鸣琴追野趣
对酒弹琴,追寻山野的乐趣
时闻清吹入长松
不时听到清风吹拂松树的声音

词语注释

岩壑(yán hè):山岩和沟壑。
驾鹤(jià hè):乘着仙鹤,指仙人或帝王的出行。
乘龙(chéng lóng):骑着龙,象征尊贵或仙人的出行。
翡翠(fěi cuì):一种绿色的宝石,这里形容树叶的光泽。
参差(cēn cī):高低不齐的样子。
叠巘(dié yǎn):重叠的山峰。
玄云(xuán yún):黑色的云,指乌云。
清吹(qīng chuī):清风。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王朝迎来罕见的政治安定。女皇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于飞瀑奇峰间设"石淙会饮"。彼时狄仁杰、姚崇等重臣随驾,文人墨客奉诏唱和,形成武周时期最负盛名的宫廷诗会。

石淙河两岸崖壁如削,十九峰倒映碧潭。女皇在《夏日游石淙诗序》中以"烟霞山水,性之所适"抒怀,群臣遂以"奉和圣制"为范式竞相赋诗。此作当诞生于笙歌缭绕的流水宴间,诗人既需展现"岩壑数千重"的雄奇地貌,又须暗喻"驾鹤乘龙"的祥瑞意象。翡翠芙蓉之喻承六朝遗韵,叠巘高峰之咏见初唐气象。

史载是日有玄云萦绕群峰,与诗中"玄云欲度"形成奇妙互文。末句"清吹入长松"实为纪实之笔——武周宫廷乐师在石淙涧以笙箫应和松涛,开创了"石淙和鸣"的雅集传统。这般山水清音与政治隐喻的交融,恰是武周时期宫廷诗的典型风貌。

赏析

夏日的石淙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仙隐画卷。岩壑重叠如屏障,"数千重"的夸张笔法赋予山体恢弘气势,而"驾鹤乘龙"的帝王意象,巧妙将现实游幸升华为神话巡游。翡翠般的叶光与芙蓉状的石影相映成趣,《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联"以珍宝喻自然,化静为动",叶脉间流淌的光斑与石棱投下的阴影,共同编织出明暗交错的视觉韵律。

诗人对时空的把握尤为精妙。白昼的光线在"冲叠巘"的拟人化描写中具象为奔腾的骏马,玄色云霭则如踟蹰的旅人在高峰前徘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移就"手法使自然现象获得生命张力,其中"冲""碍"二字堪称诗眼,既暗示帝王仪仗的威仪,又暗含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宴饮场景的转入带来情感升华。"对酒鸣琴"的野趣与"清吹入松"的天籁构成双重奏,《唐人七绝诗浅释》特别赞赏尾联"以声音打通物我界限"——琴音与松涛的共鸣,既是文人雅士对自然的应和,更是心灵对自由的呼应。那穿林度壑的清风,最终吹散了宫廷诗的雕琢感,留下陶渊明式的澄明境界。

全诗在壮美与清逸间保持精妙平衡。帝王巡游的华贵气象,通过"鹤""龙""翡翠"等意象若隐若现;而"野趣""长松"的穿插,又透露出诗人对林泉之乐的向往。这种双重性恰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盛唐应制诗的最高境界,正在于能将颂圣之言写出遗世独立的神韵。"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游仙之体而含山水清音,七言句法如明珠走盘,圆转中自见峭拔。'掩映叶光含翡翠,参差石影带芙蓉'一联,真所谓'诗中有画'者,设色明艳而不失雅致。"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起笔'岩壑数千重'五字,便觉嵩岳气象扑面而来。中二联虚实相生,'白日''玄云'句尤见炼字之功,'冲''碍'二字将山势云态写活,直可作李思训金碧山水观。"

词学大家龙榆生特别推崇尾联意境:"'对酒鸣琴追野趣'七字,尽得魏晋风流。结句'时闻清吹入长松',以声衬寂,空山琴韵与松涛天籁交融,较之王摩诘'松风吹解带'更显超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