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宴小山池赋得溪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年光开碧沼,云色敛青溪。冻解鱼方戏,风暄鸟欲啼。
岩泉飞野鹤,石镜舞山鸡。柳发龙鳞出,松新麈尾齐。
九韶从此验,三月定应迷。

三思

译文

奉和宴小山池赋得溪字应制
奉和皇帝之命,以‘溪’字为韵,赋诗咏小山池
年光开碧沼,云色敛青溪。
春光映照碧绿的池塘,云影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冻解鱼方戏,风暄鸟欲啼。
冰雪消融,鱼儿欢快游动;暖风轻拂,鸟儿婉转欲啼。
岩泉飞野鹤,石镜舞山鸡。
山间泉水旁野鹤飞翔,如镜的石面上山鸡起舞。
柳发龙鳞出,松新麈尾齐。
柳枝抽芽如龙鳞般舒展,新生的松针整齐如麈尾。
九韶从此验,三月定应迷。
如此美景,连《九韶》仙乐也黯然失色,三月的春光更令人沉醉。

词语注释

奉和:指臣子奉命和诗。
应制:指奉皇帝之命作诗。
碧沼(zhǎo):碧绿的池塘。
青溪:清澈的溪水。
风暄(xuān):暖风。
麈尾(zhǔ wěi):古时用麈(一种鹿)尾做的拂尘,此处形容松针整齐如麈尾。
九韶(sháo):传说中舜时的乐曲,此处代指仙乐。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宴小山池赋得溪字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创作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正值宫廷文学活动鼎盛时期。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常于禁苑举办"赋韵应制"诗会,要求侍臣以指定字为韵脚即席赋诗。本次宴集地点在长安太极宫西北的"小山池",乃太宗时期仿江南园林所建,以曲水流觞著称。

文学情境

  1. 奉和体例
    应制诗需严格遵循"五言六韵"格式,本诗以"溪"字为韵,属上平八齐部。首联"年光开碧沼,云色敛青溪"既扣题眼,又暗合《文选》中"青溪无限碧"的经典意象。

  2. 季节特征
    "冻解鱼方戏"等句表明时值早春,与《初学记》记载景龙三年正月晦日中宗幸昆明池赋诗事件相吻合。诗中"九韶"用舜乐典故,暗喻盛世雅音。

  3. 宫廷审美
    尾联"三月定应迷"化用《诗经·豳风》"春日迟迟"意境,符合《唐诗纪事》所述中宗"尤重春景诗"的偏好。石镜、山鸡等物象取自《异苑》志怪传统,反映初唐宫廷诗对六朝咏物技巧的继承。

政治隐喻

"柳发龙鳞出"暗含双重象征:既状写柳树新芽如鳞甲,又契合景龙年间"龙池柳色雨中深"(李乂应制诗句)的政治隐喻。当时韦后集团频繁通过祥瑞诗巩固权势,此诗景物描写可能隐含颂圣之意。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池的生动画卷,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构思,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同时透露出诗人对盛世气象的赞美之情。

意象赏析: 诗中意象丰富而灵动,"碧沼"与"青溪"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清澈明净的山水图景。"鱼方戏"、"鸟欲啼"的细节描写,以动态的笔法勾勒出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特别是"岩泉飞野鹤,石镜舞山鸡"一联,将野鹤的优雅与山鸡的活泼并置,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情感表达: 全诗洋溢着欢快明朗的基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传达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九韶从此验,三月定应迷"的结句,巧妙地用典《尚书》中"箫韶九成"的典故,暗示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体现了应制诗颂圣的传统特色。

艺术特色:

  1. 色彩运用精妙:"碧"、"青"等冷色调与"龙鳞"的金色形成冷暖对比
  2. 动静结合手法:静态的山水与动态的生物相得益彰
  3. 对仗工整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尤为精工,体现了宫廷诗的格律之美

权威评价: 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类应制诗"虽为奉和之作,然能于规矩中见灵动,在颂圣时存真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价道:"诗人将宫廷诗的精致与山水诗的清新融为一体,展现出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溪为眼,以春为魂,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注入自然生动的气息,既符合宫廷诗的典雅要求,又不失山水诗的清新韵味,堪称初唐应制诗中的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宴小山此作,以'溪'字为韵眼,通篇如清溪泻玉。'年光开碧沼'一句,便觉春光破冻而出,'云色敛青溪'更见天光云影共徘徊之致。中二联'鱼戏''鸟啼''鹤飞''鸡舞',字字生意勃发,直将谢朓《游东田》之清丽与王维《辋川》之幽邃熔于一炉。"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柳发龙鳞出,松新麈尾齐',体物之工令人击节。以龙鳞喻柳皮皴裂,麈尾状松针初绽,非经禅家观物法眼不能道。末联'九韶''三月'之喻,使宴饮升平气象与自然节候妙合无垠。"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声律:"'冻解鱼方戏,风暄鸟欲啼','解'与'戏'、'暄'与'啼'双声叠韵相呼应,如闻冰澌互答之声。六朝小赋之遗响,至此已化为纯唐音矣。"

叶嘉莹《迦陵论诗》析其意境:"全篇暗合《易经》'随'卦之理,自'年光开碧沼'之阳气初萌,至'三月定应迷'之春色烂漫,层层递进如溪水奔流。尤妙在'石镜舞山鸡'句,化用《异苑》石鸡鸣典而浑成无迹,皇家应制诗中罕见此等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