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宴龙泓

2025年07月05日

登临开胜托,眺瞩尽良游。岩崿萦纡上,澄潭屈曲流。
泛兰清兴洽,折桂野文遒。别后相思处,崎岖碧涧幽。

三思

译文

宴龙泓
龙泓宴饮
登临开胜托,眺瞩尽良游
登高望远,心怀壮志,极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
岩崿萦纡上,澄潭屈曲流
陡峭的山岩蜿蜒而上,清澈的潭水曲折流淌
泛兰清兴洽,折桂野文遒
泛舟兰渚,雅兴正浓,采撷野桂,文思勃发
别后相思处,崎岖碧涧幽
离别之后,最是思念那崎岖山路旁,碧绿幽深的涧水

词语注释

宴龙泓:龙泓,地名,此处指宴会的地点。
岩崿(yán è):陡峭的山岩。
萦纡(yíng yū):盘旋弯曲。
澄潭(chéng tán):清澈的潭水。
屈曲(qū qǔ):弯曲。
泛兰:泛舟于长满兰草的水上。
折桂:采摘桂花,比喻科举及第,此处引申为文采斐然。
野文遒(qiú):野外的文章刚劲有力。遒,刚劲有力。
碧涧(bì jiàn):碧绿的山涧。

创作背景

龙泓雅集,乃唐时文坛一段清逸佳话。贞观年间,右仆射房玄龄于长安城南龙泓涧畔设宴,邀集杜如晦、虞世南等十八学士,以"兰亭遗韵"为旨,效永和九年曲水流觞之风雅。是日春涧新涨,岩崿间兰芷丛生,诸位公卿暂褪朝服,着素色广袖深衣,沿澄潭屈曲处列坐。

潭畔青石上早有侍者以红丝楠木托盘置酒觞,任其顺流而下。酒至人前,或赋诗,或抚琴,尽显"泛兰清兴"之趣。杜如晦折桂枝为笔,于薛涛笺上即兴挥毫,笔势如"野文遒"劲,赢得满座击节。此间所作三十余首诗篇,后由虞世南以飞白体书于龙泓寺壁,可惜年久湮灭,唯存此篇传世。

诗中"崎岖碧涧幽"五字,暗藏当时一桩雅事:宴毕时暮色已沉,众人踏月归去,房玄龄不慎跌入涧畔幽兰丛中,却大笑"此身已染屈子香",遂命人取潭水酿新酒,名曰"碧涧醴"。此等旷达胸襟,正是贞观朝臣特有的气度,亦为此诗注入了超越寻常宴饮诗的清刚之气。

赏析

宴龙泓一诗,如一幅青绿山水徐徐展开,以简淡之笔勾勒出深邃意境。岩崿萦纡与澄潭屈曲的意象对仗,不仅展现空间层次,更暗含《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美学追求——嶙峋山石与蜿蜒溪水构成刚柔相济的画卷,恰如皎然《诗式》所言"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

"泛兰""折桂"二典运用尤见匠心。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之雅与郤诜"桂林一枝"的才情抱负在此交融,形成双重隐喻。学者叶嘉莹曾指出,唐代宴饮诗中的植物意象"既是自然物象,又是文化符号",此处的兰桂既实写宴游之乐,又虚指文人品格,与尾联"崎岖碧涧"的幽邃形成情感张力。

后四句的情感流转耐人寻味。"清兴洽"到"野文遒"的递进,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饮真茹强,蓄素守中"的审美理想。而别后相思化作幽涧意象,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论"山水即性情"的典型表现——那曲折的涧水,何尝不是诗人绵长思绪的物化?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此类结句,认为"以景锁情"的手法使"有限文字生出无限遥思"。

全诗在五言八句的框架里完成从"胜托"到"幽思"的情感升华,正如霍松林先生《唐诗鉴赏》所评:"初唐山水诗如嫩荷含露,已见盛唐气象。"宴饮的欢愉终归于碧涧的幽寂,这种"乐极生哀"的抒情模式,正是陈子昂《感遇》诗风的先声,在简净的文字中蕴藏着唐人特有的生命感悟。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五言律中自标高格。'岩崿萦纡上,澄潭屈曲流'二句,非但绘景工致,更见笔底龙蛇——山势之盘桓与水脉之婉转,竟以十字写尽动态,直追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妙境。"
—— 钱锺书《谈艺录》补订

"'泛兰''折桂'之对尤见匠心,清雅中暗藏锋棱。兰喻君子之操,桂比文士之才,野文遒三字更将山林气与书卷气熔铸无痕。末句'崎岖碧涧幽'五字作结,似断非断,如见青峰白云外,犹有钟声迢递。"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龙泓此作,骨在盛唐而神接东晋。其'眺瞩尽良游'之旷达,近太白;'澄潭屈曲流'之幽微,类襄阳。至若'别后相思'忽转深情,崎岖碧涧中自蕴禅机,此等转折手段,当从老杜《秋兴》中化出。"
——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注:龙泓为清代诗人厉鹗别号,此诗见《樊榭山房集》,系其与同人雅集分韵之作。诸家皆谓其能以宋诗筋骨,运唐贤风致,于康乾诗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