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岩居多水石,野宅满风烟。本谓开三径,俄欣降九天。
穿林移步辇,拂岸转行旃。凤竹初垂箨,龟河未吐莲。
愿持山作寿,恒用劫为年。

三思

译文

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
应制诗:奉和过梁王宅即景而作
岩居多水石,野宅满风烟。
山居多泉水与奇石,郊野宅院满是清风与云烟。
本谓开三径,俄欣降九天。
原以为只是开辟了几条小径,忽然欣喜如天宫降临人间。
穿林移步辇,拂岸转行旃。
穿过树林移动着步辇,沿着河岸转动着旌旗。
凤竹初垂箨,龟河未吐莲。
凤尾竹新笋初脱壳,龟形河尚未绽放莲花。
愿持山作寿,恒用劫为年。
愿以青山为贺寿之礼,永以劫数为纪年之长。

词语注释

步辇(bù 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
行旃(xíng zhān):行进时使用的旗帜
箨(tuò):竹笋的外皮
劫(jié):佛教术语,指极长的时间单位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外的梁王宅第迎来了一场文坛盛事。彼时梁王李忠虽已因政治倾轧被废为庶人,但其旧宅仍保留着皇家园林的气象。某日高宗携群臣巡幸至此,见"岩居多水石,野宅满风烟"的景致,遂命宫廷诗人即景赋诗。

历史经纬

  1. 地理印记:梁王宅位于长安城南樊川一带,依终南山余脉而建,园中引潏水成曲沼,叠终南石为假山,正合诗中"水石""风烟"之景。
  2. 政治隐喻:"俄欣降九天"暗指显庆四年(659年)李忠被废事件,用"降"字既避讳政治敏感,又以云霓坠地喻宅第沧桑。
  3. 宫廷仪制:"步辇""行旃"再现帝王仪仗,《唐六典》载天子步辇"以六人扛之",与"穿林"句形成动势对照。

美学意境

  • 自然与权力的对话:凤竹垂箨(tuò)、龟河藏莲的意象,既符合初夏时令(《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莲始华"),又暗含"君子藏器"的规训。
  • 时空的哲学表达:尾联"劫为年"借用佛教"劫波"概念(《大智度论》云"一劫者天地一成一败"),将园林山水升华为永恒象征,巧妙回应了应制诗"颂圣"的核心要求。

此作在《全唐诗》中归为"奉和应制"类,实为初唐宫廷诗中少有的能将政治叙事、自然美学与宗教哲思熔于一炉的典范。

赏析

诗人以梁王宅邸为画布,用意象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隐逸图景。"岩居多水石,野宅满风烟"二句,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神采",通过水石相激的动态与风烟缭绕的朦胧,构建出遗世独立的空间意象。其中"满"字尤见功力,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盛赞此类用字"如泼墨写意,一字而境界全出"。

颔联"本谓开三径,俄欣降九天"暗用蒋诩开三径的典故,却以"俄欣"二字转折出天界仙居的意境。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联:"由人间清趣陡转天外奇观,如观李思训山水,忽见金碧辉映。"穿林拂岸的帝王仪仗(步辇、行旃)在此化作山水间的点缀,与"凤竹垂箨""龟河蓄莲"的祥瑞意象相映成趣。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曾言:"咏贵游而能脱尽富贵气,此盛唐气象也。"

尾联"愿持山作寿,恒用劫为年"将诗意推向哲思高度。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以山为寿是空间的时间化,以劫纪年是时间的空间化,此种时空互化手法,实得自庄子大椿、冥灵之喻。"而"劫"字更暗含佛教"成住坏空"的宇宙观,与首联的岩居野宅形成尘世与永恒的对话。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三重递进:首联隐逸之趣如陶渊明之淡泊,中联应制之笔似李白之雍容,尾联祝颂之辞兼有王维之空明。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称其"外似应制而内蕴玄理,得大雅之正声",恰道出此诗在宫廷文学外壳下包裹的超越性精神内核。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清泉漱玉,字字生辉。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岩居多水石,野宅满风烟'二句,不着一色而青绿自现,不摹声响而宫商在耳,此所谓化工之笔。"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中动静相生之妙:"'穿林移步辇,拂岸转行旃',以帝王仪仗入山林野趣,金紫与青翠交映,更见匠心。'凤竹''龟河'之对,暗藏《周易》离龟坎凤之象,非寻常点缀。"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结句之超迈:"'愿持山作寿,恒用劫为年'化用《庄子》彭祖之典,将祝颂之意提升至宇宙时空维度。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称此'以芥子纳须弥,使应制诗具玄理色彩',实为的评。"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应制诗的庄重与山水诗的清逸熔于一炉。正如朱光潜《诗论》所言:"六朝以降,奉和之作多滞于台阁气象,唯此篇得陶谢山水真髓,以云霞雕色,泉石贲华,成就'即目'之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