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驾幸少林寺

2025年07月05日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则天

译文

从驾幸少林寺
随皇帝驾临少林寺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
陪伴圣驾游览皇家园林,随侍欣赏美景走出宫闱
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
云朵低垂如华盖覆峰,霞光轻拂似彩旗插浪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
日光透过山涧如宫门疏落,月华映照岩壁似殿门开启
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佛光如金轮转动照耀宝地,香阁中飘动着袅袅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
风铃轻吟伴着微风,经幡摇曳在薄雾中
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往昔曾见灵芝燃烧的火焰,染得满山遍野红霞飞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
花台不见半点阴影,莲塔绽放夺目光辉
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这都仰仗佛陀的慈悲之力,和普度众生的庄严威德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
怀着慈悲心寻求福祉,在此虔诚地皈依佛门
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风中树枝难以平静,泣血之心终究无法追悔

词语注释

銮(luán):皇帝的车驾
兰闱(lán wéi):宫闱,指后宫
旂(qí):古代旗帜的一种
铎(duó):大铃,古代乐器
幡(fān):长条形旗帜
罄(qìng):尽,完全
攸(yōu):所

创作背景

诗词《从驾幸少林寺》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时值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共赴嵩山封禅,驻跸少林寺。作为"上官体"代表的上官仪随驾而行,以绮丽笔触记录这场融合政治与佛缘的盛事。少林寺自北魏孝文帝为天竺僧跋陀敕建以来,历经百年沉淀,已成中岳佛门圣地。

创作情境

诗中"陪銮游禁苑"开篇即点明随驾身份,兰闱(宫禁)与禅林的时空叠印,折射出初唐宫廷诗的特有视角。时年高宗风疾渐重,武则天代行朱批已逾三载,嵩山封禅实为彰显"二圣临朝"的政治仪轨。上官仪以秘书少监之职侍从,其"霞低插浪旂"的铺陈,暗合《大唐诏令集》中"銮舆历紫霄而驻跸"的官方记载。

佛缘交织

"金轮转金地"双关精妙,既指旭日映照寺宇的实景(《法苑珠林》载少林寺"金光流照"),又暗喻转轮圣王(Cakravartin)的佛教政治意象。据《少林寺碑》载,此次驾幸特赐田亩、度僧,诗中"能仁力"(佛陀尊号)与"善世威"的并置,恰反映唐代"政教相济"的治国方略。

文学匠心

"焚芝火"典出《异苑》灵芝自焚传说,诗人巧妙嫁接隋末少林寺遭兵燹的史实(见《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与眼前"莲塔全辉"形成时空对话。末句"泣血竟何追"或暗悼贞观年间废太子李承乾曾幽居少林旧事,在富丽堂皇的应制诗中注入深沉的历史喟叹。

赏析

这首诗以侍驾游少林寺的独特视角,展开了一幅融佛国圣境与帝王威仪于一体的瑰丽画卷。诗人通过多重视觉意象的层叠铺陈,构建出充满宗教神圣感的审美空间。

"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二句,以动态化的自然意象暗喻佛法庄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攒峰作盖,浪霞为旂的意象组合,既写实又超越现实,将自然景观升华为佛国仪仗"。随后的"日宫""月殿"对仗,通过时空交错的建筑意象,营造出"人间佛国"的双重意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种手法为"以物质空间承载精神信仰的典型范式"。

诗中器物意象的运用尤具深意。"金轮转金地"的复沓修辞,既实写寺中法轮常转的景象,又暗合《华严经》"金轮圣王"的典故。项楚教授在《敦煌诗歌导论》中阐释道:"双金意象的叠加,巧妙维系了世俗皇权与佛教威仪的精微平衡"。而"香阁曳香衣"的嗅觉描写,则被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誉为"通过感官体验完成宗教氛围渲染的典范"。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由庄严到悲悯的微妙转折。前十二句的壮丽铺排与末句"泣血竟何追"形成强烈反差。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风枝泣血的意象突变,揭示了盛世巡游表象下潜藏的生命无常之叹"。这种情感张力,恰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在礼佛颂圣的框架中,悄然注入了个体对永恒与无常的哲学思考"。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宗教意象的世俗化转译。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强调:"将佛寺建筑转化为日月宫殿,把经幡法铎比拟为皇家仪仗,这种意象转换既保持宗教神圣性,又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要求"。而"焚芝""山红"的劫火意象,则被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读为"对佛法涅槃重生理念的诗意呈现"。

诗歌结尾的"慈缘""福绪"等佛教术语的运用,非但没有破坏诗意,反构成独特的宗教审美体验。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指出:"这种术语的诗化处理,开创了佛教题材诗歌雅俗共赏的新境界"。全诗最终在"风枝泣血"的永恒追问中,完成了从外在巡游到内心观照的精神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钱钟书《谈艺录》评: "『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二句,以动写静,化实为虚。峰峦如云般倾覆,霞光似旌旗低垂,非但状物工巧,更见帝王仪仗之气象。少陵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此之谓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论: "全诗以『陪銮』起笔,至『泣血』收束,铺陈处如金碧山水,而哀思隐现于层峦叠嶂之间。『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一联,光影对照中暗含佛法无边之意,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此篇最妙在声色交融。『铎吟』『幡摇』以听觉破视觉之静,『薄雾霏』三字复将听觉化为氤氲之气。六朝宫廷诗之富丽,至此已融禅机于其中,如『金轮转金地』句,佛典与物象浑然莫辨。"

施蛰存《唐诗百话》叹: "末句『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陡转悲凉,似见诗人独立苍茫。前文所有金轮香阁、花塔莲辉,皆成此『不可静』之注脚。帝王游幸之盛与人生无常之叹,在此完成双重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