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成后,为彰显"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圣王气象,特命宰相张说主持创作《唐大飨拜洛乐章》十五首。此组乐章以《周礼·大司乐》为蓝本,融合魏晋以来郊庙歌辞传统,其中《德和》一章尤见盛世文治之辉光。
历史经纬间的创作契机,源自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拜洛受图"旧典。玄宗以"崇儒习旧规"重构礼乐,既暗合《礼记》"王者功成作乐"之制,又以"绝壤飞冠盖"的壮阔意象,将洛阳定为与长安并重的礼乐空间。张说在《大唐封祀坛颂》中记载:"天子戴圆笠,披龙衮,奠镇圭,搢大珪",这般场景恰为《德和》中"夕惕同龙契,晨兢当凤扆"的生动注脚。
乐章以三重时空交响构筑深意:"偃伯循先旨"追溯周公制礼作乐的儒家理想,"幸承三圣馀"直承贞观、永徽、开元三朝治世,而"忻属千年始"则指向《河图》《洛书》预示的永恒秩序。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乐章演奏时"撞黄钟之钟,击雷鼓之鼓",以清商乐调和雅颂之体,实现《毛诗序》所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礼乐功能。
在盛唐文化的气象中,《德和》的诞生不仅是《唐会要》卷三十二所言"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制度实践,更是以"遐区丽山水"的诗性语言,完成对《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的礼乐诠释。当玄宗在洛水畔升坛而歌时,天地人神已在音律间达成《乐记》追求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