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

2025年07月05日

夕惕同龙契,晨兢当凤扆。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
绝壤飞冠盖,遐区丽山水。幸承三圣馀,忻属千年始。

则天

译文

夕惕同龙契
夜晚谨慎如同与龙约定
晨兢当凤扆
早晨恭敬如对凤屏
崇儒习旧规
尊崇儒学,学习旧制
偃伯循先旨
停止战争,遵循先王旨意
绝壤飞冠盖
偏远之地车马飞驰
遐区丽山水
远方山水秀丽
幸承三圣馀
有幸继承三圣遗风
忻属千年始
欣喜迎来千年盛世

词语注释

夕惕(xī tì):夜晚谨慎小心的样子
龙契(lóng qì):与龙的约定,象征庄重
晨兢(chén jīng):早晨恭敬谨慎的样子
凤扆(fèng yǐ):凤凰屏风,指帝王宝座后的屏风
偃伯(yǎn bó):停止战争,'伯'通'霸'
绝壤(jué rǎng):极远的地方
冠盖(guān gài):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权贵
遐区(xiá qū):远方地区
三圣(sān shèng):指三位圣明的先王

创作背景

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成后,为彰显"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圣王气象,特命宰相张说主持创作《唐大飨拜洛乐章》十五首。此组乐章以《周礼·大司乐》为蓝本,融合魏晋以来郊庙歌辞传统,其中《德和》一章尤见盛世文治之辉光。

历史经纬间的创作契机,源自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拜洛受图"旧典。玄宗以"崇儒习旧规"重构礼乐,既暗合《礼记》"王者功成作乐"之制,又以"绝壤飞冠盖"的壮阔意象,将洛阳定为与长安并重的礼乐空间。张说在《大唐封祀坛颂》中记载:"天子戴圆笠,披龙衮,奠镇圭,搢大珪",这般场景恰为《德和》中"夕惕同龙契,晨兢当凤扆"的生动注脚。

乐章以三重时空交响构筑深意:"偃伯循先旨"追溯周公制礼作乐的儒家理想,"幸承三圣馀"直承贞观、永徽、开元三朝治世,而"忻属千年始"则指向《河图》《洛书》预示的永恒秩序。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乐章演奏时"撞黄钟之钟,击雷鼓之鼓",以清商乐调和雅颂之体,实现《毛诗序》所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礼乐功能。

盛唐文化的气象中,《德和》的诞生不仅是《唐会要》卷三十二所言"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制度实践,更是以"遐区丽山水"的诗性语言,完成对《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的礼乐诠释。当玄宗在洛水畔升坛而歌时,天地人神已在音律间达成《乐记》追求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境。

赏析

这首《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展现了武则天时期祭祀洛水的盛大场景,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寓意与宗教情怀。

意象构筑上,诗人采用"龙契""凤扆"等皇家象征,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龙为君权象征,《周易》有"飞龙在天"之说;凤扆指帝王宝座,《旧唐书》载"天子负凤扆而立",二者并置突显君权神授的庄严。而"绝壤飞冠盖"一句,以动态视角描绘车马仪仗穿越边远之地的壮观景象,与"遐区丽山水"的静态美景形成张力,暗合《文心雕龙》"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的美学追求。

情感表达上,"夕惕晨兢"的勤勉与"崇儒偃伯"的治国方略相呼应,折射出武则天既遵循儒家传统("习旧规"),又延续先王仁政("循先旨")的双重态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联"以谦恭之态行革新之实",正是武周政权文化策略的微妙体现。尾联"三圣馀""千年始"更将个人统治纳入历史长河,既表达对前朝功业的尊崇,又暗含开启新纪元的政治抱负,这种复杂情感与陈寅恪所言"武周革命中的文化延续性"深度契合。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承袭了初唐宫廷诗的典丽风格,但突破了一般应制诗的浮华。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盛赞此类乐章"以天地为幕,以历史为轴",其宏大气象实为盛唐之音的先声。通过祭祀仪式的神圣叙事,诗人成功将政治诉求升华为具有永恒意义的道德颂歌,这正是《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诗教传统的生动实践。

点评

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赏析

夕惕同龙契,晨兢当凤扆。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 绝壤飞冠盖,遐区丽山水。幸承三圣馀,忻属千年始。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曰: "武后此作,气象宏阔而法度森然。'夕惕''晨兢'二语,既见君王勤政之态,复得龙凤呈祥之象。后四句拓开境界,以山河壮丽衬圣朝气象,所谓'大雅之音'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崇儒』『偃伯』四字,道出治国要义。结句『千年始』三字尤见帝王胸次,虽女主临朝,而吐属不凡,有太宗遗响。"

  3.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 "『绝壤飞冠盖』五字,写尽大唐使节驰骋四夷之盛况。武瞾诗才向为人所轻,然此篇对仗精工,用典如盐入水,实开盛唐先声。"

  4.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评注: "此诗将儒家治世理想(崇儒习旧)与道家无为思想(偃伯循先)熔铸一炉,尾联更以三圣余绪连接千年新章,可见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历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