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享昊天乐。第一

2025年07月05日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则天

译文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月亮凝聚着至高的造化,真正的光辉蕴含在庄严的仪式中。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德行超越了娥皇的楼台,仁爱高过姒氏的帷幕。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触摸天际便开启了至高之境,梦见太阳于是升起晨曦。

词语注释

太阴:指月亮。
轩仪:庄严的仪式。轩(xuān),高大。
娥台:娥皇的楼台,娥皇是传说中的尧帝之女。
姒幄:姒氏的帷幕。姒(sì),夏禹的姓氏,这里代指贤德的后妃。
扪天:触摸天际。扪(mén),摸。
启极:开启至高之境。极,最高处。
升曦:升起晨曦。曦(xī),晨光。

创作背景

唐享昊天乐·第一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的洛阳城,武则天正以周代唐的步伐悄然临近。在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御笔下,《唐享昊天乐》组诗应运而生,其第一首以日月为喻的颂歌,实为武周革命前夕最精妙的政治修辞。

日月同辉的政治隐喻

"太阴凝至化"开篇即暗合《周易》"坤至柔而动也刚"的深意。彼时武则天刚建成明堂(万象神宫),"娥台""姒幄"二典并提——前者指舜妃娥皇的璇台,后者喻周文王之母大姒的德政。当史书记载"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现世时,这些意象恰为女主临朝提供了神圣注脚。

梦日升曦的天命昭示

"扪天启极"化用《史记·殷本纪》商祖契诞生的神迹,而"梦日升曦"暗藏汉元帝王皇后梦日入怀的典故。684年徐敬业讨武失败后,武则天改元"垂拱"取自《尚书》"垂拱而天下治",至689年改用周正,此诗中的天象书写,实为造神运动的关键一环——就像洛阳出土的铜轨铭文"大周启祚"般,将天文异象转化为革命符命。

轩仪真耀的礼制重构

诗中"轩仪"对应新落成的明堂建筑群,《旧唐书》载其"上圆下方,八窗四闼",恰似诗中"仁高德迈"的具象化呈现。当群臣在688年冬至日目睹"皇帝"(武则天)初享明堂时,这首融合《周礼》昊天上帝祭祀传统的乐章,已然在九鼎铸成前完成了意识形态的奠基。

在武周政权"正紫微于太一"的进程中,这首看似典雅的郊庙歌词,实则是用《诗经》颂体包裹的政治宣言。那些闪烁在字里行间的日月星辰,终将在690年重阳节凝聚为"则天大圣皇帝"的九重冕旒。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宇宙意象开篇,"太阴凝至化"将月光拟作天地精华的凝结,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处"以太阴之德喻母仪,化自然现象为道德象征"。紧接着"真耀蕴轩仪"形成光影对照,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文君解读为"以星辰真耀暗喻帝王气度,轩仪即车驾,暗含天人合一的统治合法性"。

诗中娥台、姒幄的用典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教授蒋寅分析:"娥皇女英之台与姒氏帷帐,既喻后妃之德,又通过'德迈''仁高'的比拟,将女性美德提升到超越历史典范的高度"。这种双重意象构建,既符合祭天乐章的庄严性,又暗含对女性政治角色的赞美。

"扪天启极"的雄浑意象,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认为源自《楚辞·天问》传统,"以手掌苍穹的夸张动作,展现人与天对话的宗教仪式感"。而"梦日升曦"则被北京大学教授钱志熙解为"商汤梦日的典故变形,将帝王受命于天的神话,转化为朝阳初升的自然壮美"。

全诗情感演进极具层次:首联肃穆如祭坛香烟,颔联温润似玉磬余音,颈联突然拔高至穿云裂石之境。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严志雄指出:"这种由敛至放的情感曲线,正是武周时期宫廷诗特有的'收放美学',在庄严中暗藏蓬勃的生命力。"

诗中"披""启""升"三个动词的运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特别赞赏:"既有帷幔轻展的柔美,又有天门洞开的壮阔,最后归于朝阳喷薄的辉煌,三组动作完成天人感应的神圣叙事。"这种细腻的动词选择,使祭祀乐歌兼具舞蹈的韵律美与戏剧的张力。

点评

唐享昊天乐·第一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名家点评:

"此篇气格高华,如琼枝照月,玉树临风。'太阴凝至化'一句,已见天地氤氲之象;'扪天''梦日'之语,更显帝王气象。辞藻瑰丽而不失庄重,诚乃庙堂之作的典范。"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武则天此作,以阴柔之笔写阳刚之境,'德迈娥台''仁高姒幄',借古喻今,自见女皇胸襟。结句'升曦'二字,尤见吞吐宇宙之志。"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