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飨拜洛乐章·致和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冬,洛阳城外的洛水之滨,一场空前绝后的祭祀大典正在举行。女皇亲制《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命乐工谱曲演奏,其中《致和》一章,恰似盛唐气象的瑰丽剪影。
天授符命的政治隐喻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一句,暗合《河图洛书》的古老传说。史载当年有瑞石自洛水出,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武后借此构建"君权神授"的合法性。礼部尚书武承嗣率百官称贺,称此石"乃天地之心,宝历之兆",女皇遂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封洛神为"显圣侯"。
万象包罗的帝国图景
"包藏万宇兮孕八荒"的壮阔意象,折射出武周王朝的恢弘气度。彼时大唐疆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正如《通典》所载"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洛阳城中"胡商蕃客云集,珍异之物充溢",恰似诗句中阴阳运化的生动注脚。
明祀祯祥的礼乐革新
乐章中"愿临明祀兮降祯祥"的祈愿,实为武周礼制改革的艺术呈现。《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此次拜洛典礼"备大驾卤簿,羽仪法物",采用"天子亲祀"的最高规格。女皇更将《致和》等乐章纳入"雅乐正声",以取代李唐旧乐,正如陈寅恪所言"其制礼作乐,实有树立新朝规模之用心"。
洛水汤汤,磬管锵锵。这首承载着政治野心的颂诗,终在开元二年(714年)被玄宗敕令废止,然其华章丽句间,仍凝固着那个风云激荡的特殊年代——当女性帝王以日月当空的胆魄,在洛神波光里映照出盛世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