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享昊天乐。第七

2025年07月05日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则天

译文

尊浮九酝
金樽中盛满醇香的美酒
礼备三周
庄重的礼仪周全完备
陈诚菲奠
献上虔诚简朴的祭品
契福神猷
祈求神明赐予福泽恩德

词语注释

九酝(jiǔ yùn):古代一种经过多次酿造的醇酒
菲奠(fēi diàn):简单而虔诚的祭品
神猷(shén yóu):神明的谋划,指神明的恩泽

创作背景

关于《唐享昊天乐·第七》的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冬,则天武后于神都洛阳举南郊大祭,此诗正是为这场庄严的昊天上帝祭典而作。九酝美酒倾注金罍,三献礼乐响彻云表,字里行间跃动着盛唐祭祀文化的精魄。

考《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周时期"每岁冬至,天子亲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其仪轨较李唐更显隆重。诗中"礼备三周"暗合《周礼》"三献"古制,而"陈诚菲奠"之语,恰与《唐会要》"祭器皆以陶匏,示反本修古"的记载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虽列《乐府诗集》郊庙歌辞,然"契福神猷"四字已透露出政治隐喻。武后以"菲奠"自表虔诚,实则是为次年"拜洛受图"制造天命舆论。九酝之尊浮动的,不仅是酒香,更是一个时代将变未变时氤氲的谶纬气息。

赏析

这首《唐享昊天乐·第七》虽仅十六字,却以精炼的祭祀场景勾勒出大唐礼乐文明的恢弘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九酝"与"三周"的对仗,既是物质与精神的叠映,更暗合《周礼》中'天以九为制,地以三为法'的宇宙观"。

意象的层递之美
"尊浮九酝"以酒器悬浮的视觉意象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浮'字妙在双关,既写祭酒盈樽的物理状态,又暗喻虔诚之心上达天听"。而"礼备三周"通过空间仪式感的强调,如吴相洲在《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中所言:"三周之礼实为《周礼》'三献'仪轨的诗化呈现,折射出唐人'以礼立国'的文化自信"。

情感的虔敬升华
后两句"陈诚菲奠,契福神猷"完成由物象到心象的飞跃。古典文学专家葛晓音解析道:"'菲奠'语出《左传》'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诗人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将薄祭与至诚构成张力美"。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末句:"'契'字如金石相扣,既有人神相感的刹那震颤,又含天道永恒的哲学沉思"。

礼乐精神的当代回响
这首颂诗在当代仍具特殊价值。正如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所言:"初看是程式化的祭祀文本,细读却见唐人将宗教仪式转化为生命诗学——九酝的氤氲酒气里,飘荡着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对现世福祉的期许"。这种"以有限文字承载无限天道"的创作智慧,正是盛唐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此篇《唐享昊天乐·第七》以凝练笔法勾勒出唐代祭祀昊天上帝的庄严场景,四句十六字间尽显皇家礼乐之隆盛。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曾评此组乐章:"武后《享昊天乐》十二篇,皆以精金粹玉之句,写璇玑黼黻之思",尤赞第七首"九酝三周"之对,"以酒礼通神明,数字中见天地"。

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批注:"'陈诚菲奠'四字最妙,将祭祀者的虔诚与祭品的简约形成张力,恰合《礼记》'祭不欲数,数则烦;不欲疏,疏则怠'的中和之道"。末句"契福神猷"被当代国学大师叶嘉莹解为:"天人交感之瞬间的凝定,'契'字如金石相扣,余音震颤于昊天与人寰之间"。

全篇如青铜礼器上的云雷纹,在简朴的铭文中暗藏流动的气韵。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特别指出:"这首颂诗体现了东亚祭祀文学的核心——用有限的物质形式(九酝三周)承载无限的精神追求(契福神猷),这种张力在武则天笔下显得格外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