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早春夜宴》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时,朱雀大街的铜驼陌上正氤氲着早春特有的清寒。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的上元夜,洛阳宫九重门阙次第洞开,女皇武则天在新建的明堂设宴群臣。这场被后世称为"霞浆宴"的宫廷雅集,恰逢改唐为周后的第一个新春,史载"百官持觞上寿,夜漏未尽九刻而罢"。
琉璃灯树在太初宫前投下摇曳的光晕,诗人所见"兰灯吐新焰"的盛景,实为西域进贡的苏合明灯——据《朝野佥载》记载,此夜点燃的八十一盏错金灯盏,皆以南海龙脑香为芯。当值文臣们执犀角杯行"曲水流觞"之礼时,洛水支渠被特意引入殿前广场,水中漂浮的鎏金酒船盛着剑南道新贡的酴醾酒,正应了"流杯不用稀"的奢靡。
这场融合了初唐宫廷诗宴与南朝文人雅趣的夜宴,暗藏着特殊的政治隐喻。"桂魄朗圆辉"既是对月相的实写,亦暗合《周礼》"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的治国理念。而尾联"泛洛归"的典故,实则化用曹植《洛神赋》的意象,将武周政权比拟为降临洛水的神女,在《全唐诗》收录的应制诗中,此等以闺阁笔墨写庙堂气象的写法,堪称武周朝特有的文学景观。